“第三条,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获得‘叟翁’的称号,以后衡量一位村正,望老的政绩,叟翁的数量也算参考其一。”</P>
这一点厉夏是借鉴贞节牌坊,目的是想让当地的村正,望老之类的,多多关注这些老人。</P>
既是附和大周的孝道,同时也为了提升大家的道德水准,以及尊老爱幼的意识。</P>
至于会不会演变成类似对女人的压迫,从而变成对老人的压迫,这一点也没看到,厉夏也管不了那么多。</P>
不能因为害怕这害怕那,就真的什么都不做了吧。</P>
虽然俗语说的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是在炎国这样的国家,六十岁都不一定能过去。</P>
孙夫子却异常的高兴,一来他也是老人,自然对自己同一类人比较关注,另外一方面,很多人族国家,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P>
可能大家都听说过溺婴,弃婴的事情,却没有人关注老人这个群体,其实老人在五六十岁或者残疾生病的时候,也会面临死亡的危险。</P>
俗称寄死窟或者弃老。</P>
不是大家愿意这么做,实在是被逼无奈,不然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父母给杀死啊。</P>
劳动力低下,田地产量比较低。年纪太大了,没有劳动力不说,还多了一张嘴。</P>
同时还要缴纳沉重的赋税,辛辛苦苦一整年,都不可能养活自己的家庭。</P>
奴隶的老人,直接被当做祭品了。</P>
但是平民或者士大夫当中的老人,又不能直接杀死了,不然大家也会戳脊梁骨,一般都会把没用的老人“不小心”死亡。</P>
甚至有的地方还成为了风俗,找一个山谷或者不方便进出,罕有人至的地方,把老人背进去放点食物离开,至于生死根本不管。</P>
而老人一旦达到了这个年限,也差不多知道了自己的结局,一般也都很淡定,毕竟他们也是这么过来的。</P>
不过这种连收尸的人都没有,还有一种是挖一个小山洞,把老人放进去。就是所谓的寄死窟了,这样的好一点点,相当于有一个收尸的地方。</P>
只有这一点有钱人,才会大规模举办葬礼,进行殉葬一类的。</P>
平民好一点的,也会让老人寿终就寝,前提是不发生天灾人祸,一旦发生天灾就不好说了,老人被意外死亡的不在不少。</P>
儒家提出以孝道治天下,就是在这股风气肆虐的背景提出的。</P>
弥补了礼乐的一些缺陷,制止住了这股不良风气。而且对于一些收人头税的国家来说,更是对这股不良风气严厉打压,杀父母的一般都是死。</P>
虽然那些人出发点是为了人头税,但是也间接的做了一些好事不是。</P>
不过推崇孝道治天下,不代表真的能够禁止,只不过从明处转到了暗处,孙夫子在炎国没见到,不代表炎国没有。</P>
像这样的冬天,突然来个冻死多正常啊。</P>
别的不说,就现场排队的老人,每一位都是衣裳单薄,能活到现在,是因为这里是王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