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爱因斯坦才能在物理学界有如此高的地位,按照朗道对物理学家的排名,t0级别只有一个,牛顿;</P>
t0.5也只有一个,即爱因斯坦。</P>
玻尔、海森堡、狄拉克这些响当当的大神只能排在t1。</P>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爱因斯坦的研究工作比大多数科学家更孤独。</P>
好在无论别人多么怀疑,他总是坚信自己。</P>
爱因斯坦并非冥顽不化,到了10月份,他终于放弃了以前的错误观点,把目光由物理方案转向相对更多地依靠数学方案,即运用黎曼和里奇张量。</P>
此前李谕来柏林与爱因斯坦见面时,就给他提过这个问题。</P>
但爱因斯坦对黎曼数学的研究没有持续下去,此时的他终于发现由黎曼数学可以产生广义协变的引力场方程。</P>
然后,爱因斯坦的重心就转变为找到广义协变方程这一数学目标。</P>
怎么说哪,数学又成了希尔伯特最擅长的。</P>
接近1915年尾声时,李谕才收到爱因斯坦的两封信,第一封信中爱因斯坦说:“对之前理论的信任完全消失之后,我清楚地看到,只有通过广义协变理论,也就是与黎曼协变量结合,才可能找到令人满意的解答。很遗憾我没能在去年就坚持你给我说的。”</P>
确定方向后,爱因斯坦花了四个多星期疯狂推演,摆弄一大堆张量和方程,不断修正和翻新。而且每周他都会在普鲁士科学院进行演讲,并于演讲的过程中继续自己的计算。</P>
大概在11月4日时,他的方程仍然不是广义协变的。</P>
——要达到这一步还需要三个星期。</P>
11月11日,爱因斯坦提交了第二篇论文。</P>
他在其中使用了里奇张量,指定了新的坐标条件,使得方程似乎具有广义协变性。但事实表明,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P>
爱因斯坦距离最终答案只有一步之遥,却始终迈不过去。</P>
这种感觉估计很多人都有所体会。</P>
无奈之下,爱因斯坦只能再次把论文寄给希尔伯特,虽然知道两人目前属于“竞争对手”,但被封锁的德国短期也联络不上外头的人。</P>
“倘若我目前的修改是合理的,那么在物质构成方面,引力必定起着基础性作用,”爱因斯坦颇为无奈地说,“但这将使我的工作更加困难!”</P>
——引力是人类最早发现的力之一,也是最神秘的力,到李谕穿越前,仍充满未知之谜,比如那个令无数物理学家魂牵梦绕却始终未能发现的“引力子”。</P>
谁要是能发现它,肯定当年就能拿诺奖……</P>
希尔伯特的回信却令爱因斯坦十分坐立不安,因为他在信中说:“我正准备就你提出的重大问题,给出一种公理化的解决方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