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称帝,改元,华夏历(1 / 2)

“太子李瑄上承天命,下保庶民……朕今退位之,国不可一日无君,自天宝十六载二月十一日,太子李瑄继承皇位!”

刘单又“请”来李隆基的诏书,宣示着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李隆基正式退出皇位。

李瑄在中书省议事厅文武百官的见证下,成为新的大唐天子。

他站在大堂的中央,龙行虎步,接过刘单手中的诏书。

此时此刻,李瑄腰板挺直,不再行礼。

仿佛一瞬间天命加身一般,李瑄虽穿着玄黑色的太子袍,但气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斜眉入鬓,目中似有辰星。

那标志性的短须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举手抬足间,更有一种拥抱苍生,睥睨天下的气质。

包括刘单在内,文武大臣纷纷整理衣冠,向李瑄行大礼:“臣等拜见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他们行礼毕后,高喝三声万岁,以祝贺李瑄为大唐第八位皇帝。

这一年,李瑄三十岁。

对于一名男子来说,这是年富力壮的时期。

如李世民、李隆基,都是年近三旬的时候登基。

李瑄自天宝二年开始,每一年几乎都在建功立业。

他的战功,古往今来无人能及。

虽中途拜相,政绩卓越,但离盛世相差甚远。

现叛乱过后,百废待兴,李瑄要向百年盛世,发起冲击。

“众卿平身。”

李瑄抬手示意文武大臣起身。

“谢陛下!”

能入中书省议事厅的文武大臣,就算不肯定李瑄谋朝篡位的行径,最起码步伐是一致的。

“朕承天命,登临皇位。当殚精竭虑,整饬朝纲,使河清海晏,国泰民安。朕必敬天法祖,勤勉于政,纳忠谏之言,绝逸豫之行,期以盛德之治,垂范后世,不负宗庙社稷之托,苍生黎庶之望……”

李瑄向文武大臣发表他胜利结算感言。

“臣等必倾力辅佐陛下中兴大唐!”

文武大臣再拜,喜于言表。

这是天下人奋发有为的时代。

这是有志者磨拳擦掌的时代。

这是文人士子心潮澎湃的时代。

是李瑄将大唐从危难之中扶起,革除弊病,才能焕发新生。

许多大臣坚信他们能重新迎来盛世。

因为有李瑄在,大唐威名赫赫,九天阖闾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他们几乎不用担心边患侵扰,只要全心全力发展内部,整饬吏治,治国安邦。

“按照制度,新皇登基第二日,进行登基大典。”

“秘书监立即通知在京九品以上职散勋爵、外国使节,另组织三百名长安周边有威望的长者,明日在太极宫参与即可,不必铺张浪费……”

李瑄又宣布登基大典的时间。

和汉代不同,大唐的登基大典,不选良辰吉日,一般都是在皇帝驾崩后的第二日。

亦或者皇帝禅让的第二日。

明日为二月十二,为李瑄登基之日。

“臣等遵旨!”

大臣们拱手,今天虽已称帝,登基大典完成,才算法理上的天子。

陛下未继位的时候,就禁止奢靡,以身作则节俭。

由于战争前的储备,抄家杨氏和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将的财富,获得洛阳城被洗劫的财富,吐蕃、回纥等国的巨额贡品,豪强大族的贡献等,现在两京的左藏库和内藏中金银珠宝数不胜数,但李瑄却只赏赐功臣。

绝不会因为身边人一句拍马屁的话去赏赐。

更不会因喜好去挥霍。

李瑄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自高宗以来,皇帝有称圣人的习惯。但朕初御宇,无德行树立。朝野内在,不得我称为圣人。”

李瑄又向大臣们嘱咐此事。

圣人,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最高称呼。

名义上皇帝最大,意识上圣人更胜一筹。

自古皇帝都有祭拜圣人的习俗。

李唐自诩是老子的后代,所以从高宗皇帝开始,就继承老子的圣人称号。

大臣们私下称呼圣人,朝堂上一律称“陛下”。

但李瑄认为,李唐的皇帝是没人可称圣人的,徒让后世耻笑。

圣人这两个字神圣,在华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公认的圣人屈指可数。

在一个人盖棺定论之前,一切都可能有反转。李隆基是最好的例子。

即便李隆基在开元二十四年之前死亡,称圣人也不太可以服众。

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称圣人。今后在私下,只能称至尊。

“诸卿入坐,我等商议明日登基大典时的事宜。”

“天宝至今已有十六载,安禄山叛乱于天宝,杨氏祸乱于天宝,民生于天宝凋敝,此已不吉也!朕欲改元,有什么建议,卿等尽可言明。”

李瑄回到座位上,示意文武百官坐下,并提出改元事宜。

新帝登基,改元是必然的事情。

年号具有重大且又神圣的象征意义。

古往今来,帝王在选择年号时,会在名称中寄予自己的政治期望,或昭示某种政治信号。

绝对不能不符合时宜地取一个突兀的名号。

如李隆基在位时的三个年号。第一个年号虽只有短短不到三年,其间却寄予着李隆基攘夺权位的政治意图。

先天,出自《易经·干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解释起来就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众所周知李隆基身为老三继承皇位。他以先天为年号,表示天意如此,不可强求。

所以先天只用三年,就改元开元。

其意义简单明了,握住权力的李隆基,要开创新纪元,向朝野表明他的宏图壮志。

只是到了开元后期,各种各样的破事接踵而来,李隆基的兄长又接连去世,再加上地方官吏弄出太上老君显灵,献符天宝千载,所以改元天宝。

天宝最明显的寓意就是李隆基觉得大事都办完了,开始享受成果。

然而国家的规律就是盛极必衰,在鼎盛时期不改革,必然会走向下坡。

天宝,不是一个成功的年号。

“启奏陛下,天宝多灾,又临兵祸,百姓苦不堪言,臣且以为,百姓渴望太平,可取泰平为年号,泰有安宁、平和之意;平为太平、公正之音。寓意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在文武百官沉思的时候,裴遵庆起身向李瑄拱手,推荐自己的年号。

他是相对宽和的大臣,推荐年号为寓意较为平淡,以发展民生为主。

“泰平虽不错,但朕以军功名扬天下,此年号缺乏一些锐气。”

李瑄微微摇头,没有采纳这个年号。

他喜欢类似于开元之类的年号,不喜欢这种尽显盛世之音。

“陛下神文圣武,当用神武年号,突显文治武功。”

刚从蜀地回来的兵部侍郎张兴心直口快,他想到什么说什么。

在他心里李瑄的武功威名,配得上神武二字。

“陛下不可,且不说神武年号太锐,寓意空洞。那安贼刚用圣武年号,直抵神武。另神武为先帝尊号,不能强加。”

御史中丞颜杲卿当场反驳张兴提出的年号。

年号可以藏住战功,不一定非要锋芒毕露,如神武之类,太过刚锐。

当今天下太平,陛下明显是要开创超越开元的盛世。

如果是其他寓意的年号,中途可以改元。

无战争发生,一上来的就神武,没有意图。

“是微臣想得不周到,臣认错。”

张兴虽然熟读史书,但在这方面他没有过多研究。

他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无妨,诸卿不必有过多顾虑,要像张侍郎一样直言。”

李瑄点头,他不会用这种明显带着武意的名号。

为皇帝献年号,一定是精通史书者,如果用了以往朝代用过的年号,显得不太专业。

所以李瑄给文武大臣考虑时间。

他心中有几个青睐的年号。

永乐,天启等。

永乐和泰平一样,表达的政治寓意非常好,但表达过于和平。

天启,也要再观望一下。

“陛下文治武功,在众望所归中继承大统,朝野服从。陛下执政,有变革天下的意图,可以启新为年号,启有开创之意,新代表着气象。此寓意陛下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推行新政。国家一定会因此充满生机,富足强大。”

颜杲卿说出自己的年号。

他话音落,有一些文武大臣频频点头。

他们觉得启新能代表新气象,兼以文武。

“颜中丞所献年号不错,先搁置起来,诸卿还可以说出更有寓意的年号。”

李瑄听到颜杲卿阐述启新,觉得符合他变法革新。

“启奏陛下,《易经》乾卦有四德,为元亨利贞,取贞在前,元在后,改元贞元。贞有正、坚固之意,元有开始、根源的含义。此年号寓意国家遭受重大变故后,开启新纪元、恢复元气;也有破旧立新的改革之意,使国家昌盛繁荣。”

尚书右仆射李岘说出一个比启新寓意更深的年号。

点头的大臣更多。

李瑄也搁置这个年号。

“启奏陛下,臣且以为,当今天下有礼崩乐坏的趋势。天下衰落为失德而致。从上到下,应该重振德行。当改元为乾德,以乾之刚劲进取,与德刚柔相济,展现国家新气象。”

京兆尹卢奂重视德行。

他的年号虽寓意不错,但没有几个大臣应和。

他们不是傻子。

李瑄不认为自己缺德,但他的皇位确实是从李隆基手中抢过来的,年号还是不要带德字为好。

不过他也将乾德的年号搁置。

又是几个大臣献出年号,恒治、盛华、泰昌等,都有不错的寓意。

在李瑄没有敲定年号前,大臣们自然要进行一番辩论,谁也不想放弃这次增加名望的机会。

文武官吏先后说出乾德、贞元的年号后,让李瑄想到乾元的年号。

仔细一揣摩,乾元这个年号也不错。

历史上也是安史之乱中,用乾元的年号。只是被李唐自己不争气,显得此年号有点虚。

“诸卿觉得乾元的年号如何?”

“乾是《易经》八卦之一,代表天,象征着刚健、阳刚之气,元有开始、起点之意。寓意着如上天一般刚健有。从改革到盛世;从期许到完成;从君子豹变到气象万千,都在乾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