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卖了!总不能老是凭空出现,不然迟早人家会想尽办法揭她老底。</P>
所以推广高产作物的行动起来。</P>
林夕语回清云观找古兰真人,和她说要推广高产作物,问她什么时候去云游,把消息放出去。</P>
古兰真人横了她一眼,笨,搞推广找官府,快、省事、执行强。由官府发告示到村长那执行。不比她那两条腿快?</P>
等她云游完粮食都种下能收了。</P>
林夕语给广陵的县令送政绩来了,</P>
扶姚省知府下来镀金的看旱情严重还有蛮子来袭,听说蛮子穷凶极恶,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人都吃,赶紧调回京城,所以有广陵县令暂代。</P>
朝堂上</P>
暂时解决了荒民的吃饭问题,可想快速恢复经济“:重新丈量土地,向灾民分发经营(包括种子耕牛),重新恢复正常生活秩序,轻徭役赋税,鼓励生育与民生息。”</P>
第一招:移民屯田,开垦荒地。</P>
第二招:兴修水利第三招:重视经济</P>
第四招:减免税收。</P>
第五招:解放奴隶、限制僧道数量</P>
这些理论是挺切合实际的,实施起来也不难,难就难在你得做好。做得好是本职,做不好就是民怨载道和降职或丢乌纱帽的的危险,严重的说不定要流放或杀头。</P>
朝堂上褚若海:“谁愿意为朕排忧解难”。</P>
其实,在皇帝看来他早就想让它自生自灭得了,扶姚省那边陲之地,整天事多还穷,每每天灾都是要赈灾济贫。但他又不能放弃,如果放弃了,蛮子来了袭直接越过扶姚抢劫富县损失更大。</P>
之前在扶姚当过知府的岳若涛根本不敢吱声,怕又把他调回去管理。他回来的时候还招山贼土匪抢了一拨,要不是侍卫和家武士拼死保护说不定回不来。</P>
褚帝看实在没人讲话:“之前扶姚的知府是谁,出列”。</P>
岳若涛赶紧出列跪下道:“微臣在。”</P>
“要不你继续胜扶姚知府”</P>
“臣惶恐,臣能力不足恐耽误发展,怕到时候引起民愤,影响皇上圣明。”意思就是说我没能力胜任,要真派我去,我治理不好影响皇上的名声。</P>
褚帝捏了捏眉心。</P>
“臣觉得有人可以胜任”</P>
“哦,说说看”</P>
“就是广陵县县令郭柏瑞,他在干旱地区都打了井且推广了抽水机。”本来他想把这个政绩算自己头上,可干旱缺水也缺粮,刚解决一个又说蛮子要来,他一天天真的是过得胆战心惊。回来又被吓了一吓,现在他说什么也不想回去。</P>
褚帝身边的太监:“继续”用那鸭公声音叫道。</P>
“本来缺水的地方不是没有水而是水在(在古代“五十”有用“圩”的。“米”古时没有这个说法,那时多用尺,根据一米等于三尺,“五十米”可以翻译成“圩三尺”。由此这句话用古文可以说成:)前圩三尺左舵下有水,据说要打到岩石层。”</P>
褚帝:“哦…”</P>
太监:“继续”</P>
“还有那抽水机很是方便,只要倒一桶水进管道里,水就自动出来,一人足已完成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地的灌溉。”</P>
方便是方便,但那蛮荒之地有水又怎么样,粮食产量不高,朝廷征收完后农民都不够吃,他去那一点油水都捞不到。</P>
那广陵县令郭柏瑞总向他申请经费,要打井,要做抽水机,要开仓放粮,就府衙那点经费都不够他走关系的。</P>
朝臣听后惊叹不已:</P>
“这圩三尺得多高啊”</P>
“就是就是”</P>
“不是在吹牛吧”</P>
“那不是干旱都解决了么?”</P>
“还有那抽水机”</P>
“真有那么方便不得省好多人力物力财力啊”</P>
“可不是”</P>
“那他怎么回来了”</P>
“唉!不是听说了么?”</P>
“听说啥了?”</P>
“那边闹蛮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