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脸蛋又红又裂,手上更是皴的发黑。</P>
她小心翼翼的拿起一块麦芽糖放入口中,随即眼睛就弯成了月牙。</P>
然后又拿起第二块,但就在这个时候,动作却忽然停止了。</P>
“怎么不吃了?”</P>
刘辩愣住,小孩子对糖果居然也有抵抗力?</P>
小女孩冲刘辩笑了笑,道:“俺拿回家给弟弟吃。</P>
弟弟都睡了好几天,一点粥都不喝。俺娘都快急死了。”</P>
“睡了好几天?”</P>
刘辩心头一沉,这是生病了,对赵淳说道:“把脂习喊过来。”</P>
天子外出,是有太医随行的,今天随行的正是太医令脂习。</P>
“唯。”</P>
赵淳冲小黄门使了个眼色,飞快的向车队跑去。</P>
“走,先带哥哥去看看,我也懂点。”</P>
刘辩拉着小女孩的手,向院内走去。</P>
“噢!”</P>
小女孩原本似乎是想阻止刘辩进去,但犹豫了下,终究没敢,连忙跟着跑起来。</P>
进入了院子中,四周就干净多了。</P>
正房、厢房、伙房,格局整齐。</P>
石磨、水井,设置合理。</P>
院中还有一棵枣树,此时干巴巴的,没有树叶。</P>
内外简直天地两格局。</P>
这时,除了赵云等护卫,杨琦也跟了过来。</P>
刘辩见杨琦面色凝重,于是笑道:“当真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啊!”</P>
杨琦解释道:“陛下,闾里的营造,原本都是排水的。</P>
只是随着黎庶小民不断的加盖房屋,侵吞地界,才导致巷子外脏乱不堪。”</P>
“俺娘,俺娘!”</P>
进了院子,小女孩早一路快跑进了堂屋,“家里来人了!”</P>
随着喊声,一名二十多岁的妇人从里屋走出来。</P>
她身上的衣服比小女孩要好的多,但也仅限于不破烂,其上的补丁一个接着一个。</P>
此人神色疲倦,眼睛红肿,到堂屋中向外看。</P>
眼见院中的人衣着富贵,气质不凡,连忙上前跪在一边道:“几位老爷因何到此,俺家良人在考工署做工,有事寻他便是。”</P>
刘辩笑道:“不是特意来的,听说令郎生病,我粗通些医术,所以来看看。”</P>
见是一名少年回话,那妇人愈发狐疑,不过她不敢阻拦,忙叩头道:“谢谢老爷公子,谢谢老爷公子。”</P>
“起身,前面带路。”</P>
刘辩对她的称呼不以为杵。</P>
妇人还在起身,史阿早带人走了进去。</P>
妇人虽然惊疑,但也跟着进去。</P>
甫一进入堂屋,就看到类似后世桌椅的胡桌和长凳。</P>
刘辩心中暗笑,匠人们的模仿能力就是强。</P>
毕岚、孟他在他的提醒下,在酒肆客舍中使用的桌凳,这么快就普及到普通匠人家中。</P>
不过这桌凳的下面,树皮还在,显然是匠人们瞧见后,自己制作的。</P>
堂屋左右两侧各有一间房,都没有墙,用木柜等东西隔开。</P>
西侧的一张床上,放着厚厚的新布。</P>
看到这一幕,刘辩的眉头皱起,他指着小女孩道:“天气寒冷,家中这么多布匹,怎么连件像样的衣服都不给做?</P>
莫不是重男轻女?”</P>
那妇人一听这口气,就知道刘辩肯定是做官的。</P>
当即又连忙跪下解释道:“官老爷,饿,官公子听俺解释。</P>
俺这些布,都是帮人家织的,不是俺家的。”</P>
闻言,刘辩默然,忽地想起一首诗《织妇辞》,暗想我这岂不也是“何不食肉糜”?</P>
这时,史阿从东侧卧房出来,拨起帷帐。</P>
刘辩也就大步走了进去,只见木床上,一个小男孩被裹在厚厚的絮被之中。</P>
整个被包裹的严严实实,连头上都戴着厚厚的帽子,只有眼睛和口鼻露了出来。</P>
此处的光线有点昏暗,刘辩走到跟前,瞧着对方通红的脸庞,右手放到男孩的额头上。</P>
额头滚烫。</P>
按照刘辩的经验,这绝对是高烧了,温度不说上四十,也有三十九。</P>
但愚昧的妇人不但没有想办法降温,反而还一层层的把孩童给裹起来。</P>
此刻的孩童,准确来说已经不是睡觉,而是昏迷了。</P>
刘辩先把男孩头上的帽子拿掉,又去掀开絮被。</P>
看到这一幕,那妇人急忙道:“官爷,这是捂汗呢,出了汗就好。”</P>
刘辩闻言一阵无语,但也没什么好说的。</P>
就是他后世的农村,还有很多人有这种思想。</P>
感冒了发烧了,藏在被窝里捂一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