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首倡义兵,群雄酸枣会盟?”</P>
刘辩看着左手中的奏报,右手食指点在桌子上。</P>
“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兖州刺史刘岱、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豫州刺史孔伷。</P>
及青州牧袁绍、冀州牧韩馥、南阳太守袁术等人的使者,聚众十数万,在酸枣誓师会盟,讨伐暴君。”</P>
“正是如此。”</P>
御史中丞孙嵩坐在下首,神情平淡。</P>
其他人则是有些紧张。</P>
这个叛乱的势头,可是比黄巾之乱还大。</P>
以目前收到的消息,叛军至少也有二三十万!</P>
而且用的都是州郡的钱粮刀兵,战斗力和黄巾贼寇不日而语。</P>
“哈哈哈哈!”</P>
看着紧张的众人,刘辩把奏报放下,朗声笑了起来。</P>
“这么大的举动,让一个白身的曹操首倡,由广陵郡的功曹臧洪为主持,宣读盟誓,最后遥尊袁绍为盟主。</P>
我看酸枣的这些人吧,各个都不愿做出头鸟,心怀鬼胎,难以成事啊。”</P>
荀攸提醒道:“陛下,臧洪这个人,不容小觑。”</P>
刘辩点点头,臧洪这个人,谁又能有他了解呢?</P>
臧洪在三国演义中没有记载,但在正史之中却是一个关键的角色。</P>
可以说没有他的反叛迟滞了袁绍的脚步,曹操没有一丝机会能够战胜袁绍。</P>
但在此时,臧洪之所以出名,还是源自于他的父亲臧旻。</P>
臧氏起源于鲁国,秦汉之际开始向四方迁徙。</P>
到了东汉,最出名的一支在颍川。</P>
颍川臧宫名列云台二十八将,封为郎陵侯,郎陵在汝南郡内。</P>
只是位于经学圣地,难以以武出头,后代又没有经学传世,在官场上逐渐没落。</P>
臧家虽然没落,但在各地仍是豪强,家中有兵书传世。</P>
徐州一脉,分布于东海郡、东莞县和广陵郡一带。</P>
到了汉末的时候,广陵郡的臧氏发展为大族,出了一个名人臧旻。</P>
初为徐州从事,后被司徒征辟。</P>
在刘辩看来,臧洪的父亲臧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了士大夫的圈子。</P>
这其中,有没有颍川的臧氏牵针引线,已经无法知晓。</P>
毕竟颍川臧家虽然没落,郎陵的侯爵位置还在。</P>
荀彧的爷爷荀淑还曾当过郎陵侯的相。</P>
随后,臧旻开始步步高升,先除雍奴令,后升吴郡太守,又为扬州刺史。</P>
在担任扬州刺史期间,臧旻平定了许昭父子的叛乱。</P>
这个时候,臧旻督下的会稽郡太守尹端的主簿叫做朱儁;时任吴郡的司马叫做孙坚。</P>
平定许昭、许生父子叛乱之后,臧旻因功升任护匈奴中郎将。</P>
刘辩推测,以孙坚追求功名的性格,和臧旻需要猛将的实际。</P>
孙坚大概率是带领家兵,追随臧旻去了并州。</P>
当时因为讨伐鲜卑,并州幽州兵员来回调动。</P>
而幽州人程普和韩当,大概率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追随孙坚。</P>
熹平六年(177年)八月讨伐鲜卑,夏育出高柳,田晏出云中,匈奴中郎将臧旻率南单于出雁门,各将万骑,三道出塞二千余里。</P>
鲜卑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率众逆战,育等大败,丧其节传辎重。</P>
各将数十骑奔还,死者十七八。</P>
三将槛车征下狱。</P>
造成这么大的损失,不被处死已是万幸,想起复几乎不再可能。</P>
后来田晏再无记载,夏育则是在184年边章韩遂叛乱的时候,被起复应急。</P>
但吊诡的是,臧旻却像没事人一般,不久后征拜议郎,转长水校尉,历任中山、太原太守。</P>
其实,这正是臧旻进入了士大夫圈子的佐证。</P>
他已经成为士大夫在军中的代表人物,又怎么可能继续埋没呢?</P>
夏育和田晏都是边军将领,就没有这么好运了。</P>
其实,两人能活下来,都应该感谢臧旻。</P>
毕竟三人同罪,士大夫们要死保臧旻,自然不可能杀掉他们。</P>
另外,从臧洪后来反叛袁绍,血战一年多。</P>
城破之后,袁绍依旧不想杀死臧洪来看,臧旻抱的大腿,大概率就是汝颍集团的老大袁家。</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