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傅,你怎么看?”皇帝率先征求周太傅的意见,原本沉默的周太傅这才开口。</P>
“陛下,臣实在不适合发表意见!”</P>
“此话怎讲?”</P>
“臣不仅是陛下的老师,四殿下也是臣的孙婿,又是储君人选,臣怕有失公允。”</P>
皇帝至此也了解了,也就不再强求,转而询问他人:</P>
“太师,你觉得呢?”</P>
太师:“臣以为,自古以来,储君不外乎立嫡立长,其中立嫡立长的就只有二殿下,可是如今二殿下意图谋反,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储君人选,相信陛下心中也有一杆秤,不必微臣多言,那么适合的人选也就只剩下了四殿下,四殿下从小就聪慧,为人也恭顺,在任岭南王的时候功绩卓然,将岭南的蛮夷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能力有目共睹,不失为一个合适的人选。”</P>
另一边的言官则反对道:“非也,四殿下虽然将岭南治理得好,但你我都知道,四皇子无意帝位,更无意担此重任,又如何能坐稳呢,依臣之见,三皇子为人卓然,做事谦逊,治下之道甚严,不失为一个合适的人选。”</P>
……</P>
众人一言一语地讨论了半天也没个最终的结果,皇帝早知道是这个结果,他心里渐渐起了另一个念头:</P>
“九思如何?”</P>
皇帝突然的话语,让室内安静了一瞬,甚至一时之间他们都没想到皇帝说的是谁,直到皇帝又重复了一句,他们才反应过来,皇帝说的是四皇子那个新出生的婴孩。</P>
思及此众人异口同声地反对道:“陛下三思啊,世子殿下如今年幼,幼帝上位,太后摄政,这助长外戚势力,实在不可取啊,您忘了吕氏之祸吗?”</P>
皇帝摇了摇头:“谁说要太后摄政了,九思现在还小就能看出来是个机灵的孩子,刚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全看你去怎么书写,只要寻一位合适的帝师,任摄政王,没什么是不可以的。”</P>
“陛下!”</P>
几人还欲阻拦,皇帝就微眯了眼睛,道:“不必再说了,朕心意已决,各位爱卿争论了这么久也没有个结果,朕的这个结果不就是最好的结果了吗?”</P>
众人见此,只得低下了头,不再辩驳。</P>
因为他们感觉到了,陛下这是早就决定了,如今让他们过来,也不过是走个过场,免于争议,既然如此比起反对引得陛下不悦,不如顺从。</P>
接着皇帝自顾自地说,正好各位大人都在,砚亭取笔墨来,朕将诏书下达了,免得日后再有争议。</P>
“是!”</P>
很快笔墨纸砚皆备齐,端坐在书案边:</P>
季楠钧很利落地将前面冗杂的话语写完,皇帝实适时开口接下要书写的内容:</P>
“皇四子萧世隽之子九思,聪慧过人,可担大任,然其年幼,难主政事,督察院左都御史季楠钧为人端方、学识渊博、文德武功为久远之国计可任太孙太傅,兼任摄政大臣,辅佐其任,德彰天下。”</P>
季楠钧闻此手不由得顿了一下,但很快就恢复如常。</P>
“另有吴太师、周太傅共同辅佐幼帝,治理国家,待九思成年,可担大任之时,当还政与幼帝。”</P>
季楠钧从来没有想过皇帝会将大任放在自己身上。</P>
所有内容书写完毕,季楠钧才将写好的诏书给皇帝过目:</P>
“陛下,请您过目!”</P>
皇帝看季楠钧依旧平淡的样子不由得发问:</P>
“砚亭,朕将大任交托与你,你就没有半分惊讶吗?”</P>
季楠钧:“自然是有的,“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臣身为陛下的臣子,能做的就是听陛下的命令,将陛下交代的事情办好。”</P>
皇帝弯了弯唇角点头,显然他对季楠钧的话很满意,他之所以将大任交给季楠钧就是因为他知道季楠钧的为人,他很正直,有时候他都会对季楠钧的正直感到烦恼,但也是这份正直,让他相信季楠钧。若是旁人他不敢保证会不会受权力诱惑,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改朝换代,但季楠钧他能保证、或者说是放心,他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