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安民笑呵呵的说道:「没想到在这个时候,竟然还有人认得老夫。」
这句话说完。
大明这边半数大臣顿时面色有了几分变化。
欧安民是蒙元时期,御史台御史大夫,从三品的官职。
御史台可谓是蒙元时期,最高监察机关。
其主要负责人,便就是御史大夫。
听上去好像并不是很高,实则要知道,于蒙元时期,汉人的官职是有着很大的限制,即便是有再高的才学,再好的政绩,也很难说升得上去。
正一品到正三品这里头,几乎鲜有汉人的身影。
而欧安民,自然是个中翘楚,不然也没有可能说做到御史大夫这个级别。
欧安民的名声,其实算是不错的,在处理很多事情上,对于汉人蒙人相对比较公平。
加上本身就是儒家圈子里的出名人物,所以知名度很高。
只是在蒙元溃败之后,就没有了他的消息,先前蓝玉和朱棣对于蒙元的俘虏,欧安民也没出现在里
面。
没曾想这次谈判,竟然出现了。
齐泰叹息一声,恭敬作揖之后,这才开口说道;「当初大明初立,陛下遍寻天下人才,共同治理大明。」
「吾当时虽年幼,却依然记得那人才之名目上,欧御史极为靠前。」
「然而便是宗族亲友,也无人得知欧御史之踪迹,最后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今日看到欧御史精神矍铄,吾深感欣慰。」
「只是心中疑惑,为何当初欧御史不肯入大明共事,是有何等难言之隐吗?」
欧安名的名声,可是比之现在翰林院的刘三吾,还要来得更为厉害。
毕竟当初在蒙元那般情况下,欧安民依旧可以做到公平公正,为汉人谋取福利,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己从政的能力。
这样的人才对于最初成立的大明来说,是极为渴求的。
尤其是作为御史大夫。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是相当之重要。
如果当初欧安民效忠大明,到现在至少也是个都察院都御史,正二品。
欧安民闻言,轻轻一笑,看了看大明这边大臣们一眼后,这才平静的说道:「哪有什么难言之隐,不过是前朝旧臣,又何必再忠新朝呢。」
「老夫年岁也大了,心思比较直接,不想做那服侍两朝之人。」
「曾经年少,吃的是元朝的饭,读的是元朝的书,当的也是元朝的官。」
「不管别人是如何看的吧,反正老夫这年岁也大了,半截身子入了土,没必要再去想那么多了。」
这一番话,很清楚的表明了欧安民的想法。
简单点说,就是他的心思,还是在于蒙元。
从其称呼上,便就可以看出一二,只有真正心慕蒙元之人,才会按照曾经的称呼为元朝。
这样的情况,其实就现在而言,并不属于特例。
蒙元自建立起,一共存续了九十七年,也就是常言的胡无百年之国运。
按说蒙元是典型的异族统治,灭亡之后,长期被压抑在社会底层的汉人,应该是
「翻身农奴把歌唱」「载歌载舞谢朱明」。
但实际情况却少许有些出入。
元末潮州路总管王翰,是个纯正血统百分百的汉人,可是在国破家亡之后,怀着「报国每惭孙武策,匡时空草贾生书」的悲愤之情四处逃亡,最后甚至宁肯自杀也不事二主,投效大明。
留下了「寸刃在手顾不惜,一死了却君亲恩」的诗篇。
这和现在的欧安民有些相似,毕竟出生在元朝,吃老元家的饭长大,有着感恩念德的心也算是正常。
可是元代诗人戴良,却是个的彻头彻尾贫下中农,即便是有这读书的能力,然家里头可算不得富裕。
蒙元灭亡后,也对大元朝念念不忘:「风尘澒洞遗黎老,草木凋伤故国秋。」
后来朱元璋找他出山做官,这哥们不从,居然死在狱中。
类似的诗人还有王逢。
对于朱元璋,一直称呼为南朝天子,其下意识就是窃取了元朝之人。
洪武七年的时候,买的里八剌,也就是元顺帝嫡孙,被朱元璋册封「崇礼候」,而后被遣返蒙古,也就是北元时。
王逢还特意作诗:「火流南斗紫垣虚,芳草王孙思怆如。」
买的里八剌是洪武二年,李文忠攻陷应昌时抓到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关系,所以李文忠才得以册封公爵。
这才有了今日的曹国公李景隆。
而这曾经的买的里八剌,便就是现在的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也称作
额勒伯克可汗。
蒙古人的名字,向来是比较多,这是各类翻译的缘故。
杀人如麻,剥皮充草的老朱,当然不是这么好心。
洪武二年的额勒伯克只有七岁,朱元璋封了侯爵,赐给宅第,还安排儒家名士教其学问。
到洪武七年遣返的时候,其已经在大明生活了五年。
从七岁到十二岁这个年纪,正是建立三观的年纪,而额勒伯克一直都在大明生活,显然受到很大的影响。
加上五年的循循教导,也体现出了朱元璋的想法。
额勒伯克走的时候,不仅是安排了厚礼,还特意选择了两个蒙元宦官,咸礼、袁不花枯木儿护送。
走的时候,朱元璋对其说道:「尔本元君子孙,国亡就俘。曩即欲遣尔归,以尔年幼,道里辽远,恐不能达。今既长成,咱不忍令尔久客于此,故特遣归,见尔父母亲戚,遂骨肉之爱。」
又对两个宦官交代:「此是故元之嗣也,不幸至此,长途跋涉,尔善视之。」
不同于绝人后代的司马懿,朱元璋这也是显示出自己作为大一统君王,庶不绝元之祀的宽宏大度。
也同时能够让其回到北元之后,能够有所影响。
他日因,今日果。
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在被俘虏之后,还是同样的享受到了王爷的待遇,甚至是高得有些过分的缘由所在。
否则曾经就藩北平王府,长期跟北元打仗,杀了不知道多少蒙古人的燕王朱棣,哪里会有现在这么好的处境。
说到底,还是做老子的朱元璋曾经布下的局。
这个事情,其实朱英也是知道的。
在对付北元,最早实行禁运条例的时候,朱元璋当然会将这里头的关系告诉。
也就是说,在最开始的时候,朱英就非常的清楚,假若朱棣被俘虏的话,身家性命会得到很好的保障。
https://www.lwshu.cc。https://m.lwsh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