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堂后面正用早饭,郑月嘉和胡襄坐何怡贤的两旁,另外两个年轻的内侍一左一右地站在何怡贤身后,小心地伺候着。
司礼监的饭食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是在后头搭灶另做的,米肉有定量,一般是紧着几位有体面的人吃好,底下地人再分他们吃剩下的,邓瑛升了秉笔,兼督东厂以后,司礼监的灶上也把他算了进去,但是他近一段时间一直在东缉事厂衙门,所以灶上会做人的小太监,就把饭食拿给了李鱼。
今日倒是邓瑛第一次在司礼监用饭。
何怡贤看他走进来,并没有说什么,不紧不慢地喝完一碗粥,将碗放下,边上的小内侍忙捧起来到下头去添。
何怡贤这看了一眼邓瑛,随口问道:“做了他的吗?”
灶上的内侍忙应道:“做了做了。”
何怡贤接过添过的粥碗,“那就给碗筷。”
内侍递上碗筷,邓瑛颔首接过,郑月嘉看他没有坐处,便搁筷站起身。
“老祖宗,我去候着票拟。”
“坐着。”
何怡贤夹了一块腌黄瓜,“这才什么时辰,你就慌了。”
“是……”
郑月嘉不得已复坐下。
胡襄冷笑了一声,“郑月嘉,你这是见了风要转舵了呀。”
何怡贤忽然用筷敲了敲桌面,“胡襄,这莽性上吃得亏还不多吗?”
胡襄忙站起身,“是,老祖宗。”
何怡贤不耐道:
“坐吧,一顿饭,从他进来就吃得不安生。”
他说完,端着碗看向邓瑛,“本该让你捧着跪到外面去吃的,但今日这雪风大,怕你身子不好,吹不得,就站这儿吃吧,吃完了,跟我去养心殿上值。”
邓瑛垂头,“谢老祖宗。”
“别拿捏这种语气,我听不得。你如今是调教不得的人,但司礼监的规矩,一直都是过不了我的眼,就站不到陛下跟前去,你坏了整个司礼监的规矩,现在想找补,也来不及了。”
邓瑛没有再说话,站在雪帘子前慢慢地喝完了碗里的粥。
何怡贤放下了筷子,郑月嘉和胡襄也都跟着放了筷,小太监们撤掉桌上剩下的饭食,拿出去给底下人分去了。不多时,又重新沏了热茶上来。
何怡贤随口问道:“今日票拟先不忙递到养心殿去,咱们得和陛下议一议昨日留中的那两个折子。哪两个来着。”
郑月嘉道:“昨日陛下留中了御史黄然和户部给事中赵安德的折子,都是请立太子的。算上三日前的六本,和五日前的十二本,陛下一共留中二十本。今日必要议定发还。”
何怡贤喝了一口茶,抬头对邓瑛道:“你是怎么看的。”
邓瑛应道:“此时议立储,的确为时过早,这二十本是可以驳的。”
何怡贤道:“现在驳倒是简单,就怕婕妤生产之后,这股歪风,它就愣是压不下去了。”
他将说完,雪帘子便被风撩起一层,一道耀眼的晨光透了进来,何怡贤抬袖挡住眼睛,“什么时辰了。”
外头的内侍在门口回道:“老祖宗,辰时了,内阁的大人们都进来上值了。”
“成。陛下现在什么地方。”
“陛下在皇后娘娘那儿问疾去了。”
何怡贤点了点头,站起身,“咱们也去正堂里坐吧。”
——
司礼监的正堂只有一间,内设四张条桌,伺候笔墨纸砚。
前朝最初设立司礼监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太监们帮助皇帝整理内阁递进来的票拟,并伺候皇帝批红,绝对不允许他们参与到政务中来。为此,太祖皇帝还曾立下铁牌,禁止太监参政。
但到了贞宁年间,朝廷的事务越来越繁杂,贞宁帝在当太子的时候被文华殿严苛的规矩管得七荤八素的,登基之后对政务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一年到头,只把财政上的事务抓在手中,以共他和宗族肆意挥霍享乐。
邓颐趁此与司礼监相互勾结,默认司礼监太监替皇帝行朱批大权。
贞宁帝发觉,像何怡贤这样的人,是实心实意儿地在为他着想,自己抓大放小,仍然可以做到耳清目明,于是,太祖皇帝的铁牌慢慢地就蒙灰了。
此时内阁的票拟还没有递进来,尚在闲散的时候,何怡贤示意几个秉笔太监都坐下,见邓瑛仍然站着,便道:“这是愿意受我教养的意思?”
“是。”
何怡贤笑了一声,“行,那就站着吧,总之你大多时候在厂衙那边,这里你就自便吧。”
他说完,看向胡襄闲问了一句:“听说延禧宫的要得东西多啊。”
胡襄应道:“不能说是要的东西多,是陛下赏赐的多,您知道,蒋婕妤的出身并不算好,家在浙江就只有那么巴掌大的一块田,陛下抬举他们家,已经许诺,若婕妤诞下皇子,蒋家就要封侯,这一笔厚赏,如今可不好挪啊。”
何怡贤道:“急什么,蒋婕妤年初生产,等开春了,跟户部提嘛。”
胡襄摇了摇头,“那户部的杨伦一门心思想要在南方推行新政,能听这话嘛。”
何怡贤笑道:“你的话他是不会听的,但邓秉笔的话,他未必不会听。”
说完,也没让邓瑛应话,转头继续说道:“虽然朝廷上都在奏请立皇长子为太子,但我们不能厚此薄彼,这延禧宫如今金贵,她要什么,缺什么,叫二十四局不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