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神宗变法盗匪四起,皆因保甲法(2 / 2)

赵令畤一听,顿时拍着胸脯,自信满满地说道:“种不出来?吾包赔!”他心想,这简直是开玩笑!甘蔗可是广西的明星产品,而桂州又是甘蔗的高产区,怎么可能种不出来呢?</P>

然而,李诫似乎还有些犹豫。赵令畤见状,便进一步说道:“如若不信,我们可以定下文契!我包种包销包赔,只要种甘蔗,且细心照顾,并将甘蔗送至颍州者每50亩,吾愿每年支付100两银钱。”</P>

听到赵令畤如此认真的承诺,李诫终于放下了心中的疑虑。他点了点头,说道:“成!稍后吾立即写信,并把药坊清单一并附上。”</P>

赵令畤心中一阵欢喜,他知道这次合作对于他来说意义重大。白砂糖作为当前的一种珍贵物品,市场需求量极大,而广西的甘蔗又是制作白砂糖的优质原料。此外,广西的土司俍兵也是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如果能够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那么对于他未来的事业发展无疑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P>

想到这些,赵令畤不禁心花怒放。他似乎已经看到了未来的美好前景,不仅白砂糖的销路畅通无阻,而且还能够借助土司俍兵的力量,在桂州地区大展拳脚。</P>

……………………………………………………………………………………………</P>

以下为相关史料或资料,可跳阅</P>

……………………………………………………………………………………………</P>

在宋代乡村社会, 多数情况下, 乡村基层社会关系是以宗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宗族本质上是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而成立的民间组织, 其目的是要协调宗族内外的各种社会关系。具体说来, 宗族对外需要处理与国家及其代表国家利益的各级官员、与其他宗族之间的关系, 对内则主要处理宗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 尤其是后者, 它是维系宗族发展的关键所在。</P>

通常而言, 宋代民间家族组织依靠“ 家法”、“乡规”、“义约” 等民间习惯来处理宗族内部的问题。随着宋代新型家族制度的建立, 乡规民约也随之流行。北宋中期, 张载的门生吕 大钧制定了“乡约”, 至南宋时期, 大儒朱熹又依据吕氏 乡约 并加以增加或删减, 成为5增损吕氏“乡约”,较为详细地记录了乡民应当遵循的条款, 其大致内容包括四项, 现分述如下。</P>

(一) 德业相劝</P>

它要求每个人无论是居家, 还是在外, 都要做有益之事。更重要的是, 凡是自愿加入乡约者, 都要相互勉励, 并在乡里集会之日评比先进, 树立榜样, 以警示鞭策落后者。</P>

(二)过失相规</P>

过失总共包括十六项, 其中 犯义之过 六条: ( 1)酗酒、 赌博、谩骂、打架斗殴、诬告他人, 等等; ( 2) 行为举止违背礼法, 为众人所恶; ( 3)行不恭逊 , 如侮慢尊长, 恃强凌弱, 持人短长, 知错不改, 等等; ( 4) 言不忠信 , 如受人之托而不忠人之事、 与人约定却暗中背叛、 说是道非以混淆视听等; ( 5) 造言诬毁 , 无中生有地诬陷他人, 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夸大他人隐私,喜欢谈论过去的错误, 将小事说成大事, 写匿文书嘲弄他人, 等等; ( 6) 营私太甚,包括以下各种行为, 与人交易, 伤于掊克者, 专务进取, 不恤余事者,无故而好干求假贷者, 受人寄托而有所欺者。</P>

“犯约之过”四条, 就是违反四条乡约的行为, 一曰德业不相劝, 二曰过失不相规, 三曰礼俗不相成,四曰患难不相恤。这不过是重复乡约的标题而已, 涵盖标题之下的各种错误。不修之过包括五条: ( 1) 交非其人,交朋友可以不分士庶, 但不可长期与凶恶或游手好闲而为众人所不齿者来往; ( 2) 游戏怠惰,游是指无故出入他人之门, 无所事事者, 戏指玩笑过度, 伤害他人, 怠惰指不干事业、不理家事、门庭脏乱; ( 3) 动作无仪, 进退动作粗野或不恭敬者,不当说而说或应当说而不说者,衣冠不整或过于华丽,不穿戴衣冠就进入街市,等等; ( 4)临事不恪,主事废忘, 期会后时, 临事怠慢者; ( 5)用度无节,不管有无钱财, 都过度花费, 或是不能安于贫穷, 以非法手段获取财物。凡是加入乡约之人都要用以上五条反省自身, 相互监督, 若有违反,小则密规之, 大则众戒之,设若受到警戒而不改正, 可以开除约籍。</P>

(三)礼俗相交</P>

(四) 患难相恤七条</P>

( 1) 水火: 小则派人救助, 大则亲自前往。( 2) 盗贼: 距离近的要协力追捕, 有力者向官府报案, 若家贫者, 同约之人予以适当帮助, 或募集悬赏捉拿之费用。( 3) 疾病: 小病可派人问候, 大病则为其访医问药, 帮助贫困之人一些养病的费用。( 4) 死丧: 事主缺人力则帮助干办, 无财力则相互借贷, 或以赙钱形式赠送。( 5) 孤弱: 孤遗无依者, 若能自赡, 则为之区处, 稽其出内, 或闻于官司, 或择人教之, 及为求婚姻, 贫者协力济之, 无令失所, 若有侵欺之者, 众人力为之辨理, 若稍长而放逸不检, 亦防察约束之, 无令陷于不义。( 6)诬枉: 遇到遭人诬陷, 或是有冤不能申诉, 同约之人中有势力者可向官府申辩, 有方略者为其出谋划策, 以解救事主, 若因此而家人流离失所, 大家要以财周济。( 7) 贫乏: 有安贫守分而生计大不足者, 众以财济之, 或为之假贷置产, 以岁月偿之。</P>

引用文章《从宋朝的乡约制度看家族与邻里关系的协调》。</P>

……………………………………………………………………………………………</P>

保甲法,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熙宁三年(1070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P>

保甲法规定,乡村住户,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P>

王安石实行保甲法的目的:</P>

第一是“除盗”;</P>

第二是“与募兵相参”,部分恢复征兵制</P>

第三是“省养兵财费”;</P>

熙宁八年(1075),又令河北、河东、陕西五路实行农闲操练,每年十月至来年正月,义勇保甲分批往州县参加教阅,每期“教阅一月”。</P>

上番,特别是教阅,给保丁们带来非常深重的苦难,不仅严重影响家庭的农业生产,还受尽保正、保长、巡检、巡检部属的指使和提举保甲司的指使、勾当公事的欺凌和勒索。有些保丁自毁肢体,以求免于教阅,逃亡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P>

“保甲一司,上下官吏无毫发爱百姓意,故百姓视其官司,不啻虎狼,积愤衔怨,人人所同”,遂起而反抗,“执指使,逐巡检,攻提举司〔勾〕当官”</P>

到宋神宗末年,“诸路盗贼蜂起,皆保甲为之,本欲御寇,乃自为寇”。</P>

事实上,尽管保甲教阅多年,宋廷却从未将保甲当作正规军使用。</P>

不过,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保甲的军事职能随之淡化,民政职能成为其主要的职能。</P>

……………………………………………………………………………………………</P>

保甲、经界、地图三合一:宋代乡村人地关联管理的细化</P>

保甲与都保并不完全相同,都保是保甲的核心内容,但侧重强调乡村区划特性,保甲则侧重强调编排形制,在都保之外,保甲还存在于政府放贷、民防、赈灾等许多领域,如青苗法,“使十户为甲,甲中须有上三等一人充保”。(1)保甲之甲是宋朝所新创,但保甲之保则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记载:“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2)在保甲之前,基层互保的组织称为保伍。“五家为伍,五伍为保,伍谓相参比也,保谓相保任也。”(3)保伍,伍是编排的形制,保原本是互相担保的意思,但因为保伍长期连称,保也逐渐成为编排形制。</P>

从保伍到保甲,不仅仅是名称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乡村组织发生了巨大的跨越。保伍强调五伍相保,主要目的是使邻里之间互相监督、互相依靠,保伍内部、保伍之间关系都是比较松散的,不属于正式的乡村组织。保甲与保伍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一个“甲”字充分突显了保甲的独特之处。保甲之“甲”源自于鱼鳞的启示。“鳞,鱼甲也,甲者,铠也,鱼鳞似铠。”(4)保甲的编排不再是简单的五伍相保,而是像鱼鳞一样鳞次栉比,每片鱼鳞看似独立,但又与其他鱼鳞一起构成一个整体。“挨门鳞次,编为保甲”,(5)“书其保甲,编次鳞集”,(6)“各保甲人户……一体次第编号,如鱼鳞格式”。这种“鳞次挨编”,即“排门保甲”,“必不遗漏一户一丁”。(7)宋代保甲之甲有双重意义:其一,编排形式上,与鱼甲(鱼鳞)相似;其二,甲本身有铠甲之义,表明保甲具有军事职能,“以家联保,以丁联兵”,“寓兵于农”,即是出于军事需要。不过,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保甲的军事职能随之淡化,民政职能成为其主要的职能。</P>

引用文章《走向细化:宋代的乡村组织与乡村治理》</P>

……………………………………………………………………………………………</P>

刘彝,字执中,北宋着名水利专家、官员,福州人。公元1017年出生,去世于1086年。着有《七经中议》170卷、《明善集》30卷、《居阳集》30卷。</P>

其最具代表的水利工程是,与都江堰齐名的福寿沟排水系统;该排水工程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老城区,是北宋时期赣州古城地下大规模砖石排水管沟系统。福寿沟利用地势高差,连通城内坑塘水系蓄洪,通往城墙处的水窗,以单向水窗阻挡赣江洪水,并在洪水消退时向赣江排涝。</P>

赣州古城“千年不涝”,刘彝的福寿沟功不可没。</P>

福寿沟因排水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而得名,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下水道,比巴黎排水系统、东京排水系统分别早了800多年和900多年,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奇迹,也是世界城市建设的典范。</P>

这套千年前古人创设的地下排水系统,仍是赣州旧城区的排水干道,是一个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活文物”,被誉为千年不朽的“城市良心”。</P>

据《赣州府志》记载,赣州城三面环水,曾屡遭水患,尤其是贡江发洪水时,江水每每倒灌入城,严重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P>

拥有丰富治水经验的刘彝到任后,决定规划建造一套全新的排水系统。</P>

在他的计划中,工程由三个部分组成:</P>

一是疏浚改造原有的城市下水道,筑成宽约1米、高2米的砖石下水道,并利用赣州老城地势中间高、江边低的特点,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有意增加沟的坡度,加快了排水速度,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P>

二是通过排水沟将赣州古城内的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等数十口水塘连接起来,以便在暴雨时蓄积雨水。</P>

三是设计12个水窗(排水口),防止洪水季节江水沿排水渠倒灌入城。水窗的闸门借水力自动启闭,原闸门均为木闸门,门轴装在上游方向。当江水低于下水道水位时,借下水道水力冲开闸门;江水高于下水道水位时,借江中水力关闭闸门,以防江水倒灌。</P>

建设这项工程花了整整9年,直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才完工。</P>

刘彝在赣州古城修建的这套极富创意的综合性排水系统,在排水沟、福寿沟和水塘、水窗的四重保护下,既起到了防洪、抗洪的作用,又解决了城市污水排放的问题,赣州古城此后基本不再内涝,至今几乎“千年不涝”。</P>

引用文章《修建世界最早城市下水道 长乐人刘彝创造“千年不涝”传奇》</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