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双方都很清楚,第一天应该是谈不出什么的,能谈到正题就已经很不错了。
扫了一眼对面坐着的谢谨,这个人大齐使团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已经了解清楚了,还得益于昭阳郡主,心思深沉,年少有为,不好应付。
谢谨的旁边坐着鸿胪卿**以及诸位官员,昨日安帝宣两人入宫亲自交代了谈判事项,希望他们务必要借着大齐缺粮,压一压原铁的价格,至少压两成。
东临不缺粮食,国内良田众多,就算一季收成不好,也不会有什么影响,虽然去岁雪灾出了一些状况,但并未动到根本,安帝一直以为是这样的。
因此,他觉得以粮食换原铁,是对大齐的优惠,若是以白银买粮,就不是这个价了!
谢谨是爽快地答应了,觉得大齐一定会同意的,鸿胪寺卿**却觉得为难,两国邦交,趁人之危这种事,做了不如不做,就怕大齐记仇,反而将原铁减少供应。
而且,据他所知,东临的存粮也不多,去岁雪灾的事,陛下不是不知道,但他似乎一点都不紧张,胸有成竹的模样,难道户部又征集到了许多粮食?
事实上,他不知道的是,谢谨曾得到安帝的密令,若价格压不下来,就用盐来换!
东临最不缺的就是盐,且掌握了海边晒盐的方法,制作出来的盐既细又白,没有杂质,各国的盐基本都由东临供应,分为上中下三等,若用盐来换,可操作性就极强,同时供给其它国家的盐量就要减少,如果不减少的话,就得加大采盐量。
不管是募兵还是盐场增加人手,对百姓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且大齐国内盐的来源主要是井盐,之前一直用白银与东临购买中等盐,如果这次用上等盐换原铁,不知道大齐摄政王会不会疯?
他们可是最擅长以原铁来换别国的命脉之物的!
东临是诸国中较特殊的存在。
可安帝忘了一件事,大齐这次是缺粮,而不是缺盐!
东临的谈判队伍心不齐,这一点不仅顾九辞感觉到了,连摄政王君临也有所察觉,但他不动声色。
“瑞王殿下年少有为,敝国陛下亲点你为谈判主管,可见殿下颇得看重。”
谢谨拱了拱手,眉目间多了一丝笑意。
“还望摄政王多多指教。”
顾九辞一直在观察君临,他脸上虽带着笑意,但那笑意有些冷。
两边都有些沉默,谁都不愿先开口,
“大齐的原铁这两年由于开采难度增加,产量减少,因此各国的产量也相应少了许多,价格上调是趋势,鉴于两国合作良好,本王决定给你们的价格,只上调两成。”
摄政王开了个头,两边的人员都各自松了一口气,总要摸摸底的。
大齐要涨价是正常的,但如今的问题是,大齐缺粮,还要涨两成,这就让谢谨心里不舒服。
两成,太高了,这还是合作良好的基础上?他怎么觉得摄政王说这两成的时候,有些太随意了!
“诸位都知道,去岁雪灾严重,东临北境也遭了灾,今春又不下雨,这样的灾年,我们的粮食也十分紧张,若是供给你们,国内便会减产,百姓们得不到救济,国家动荡,社稷不安,想来大齐那边比我们更胜,因此,若还以粮食换原铁,价格就不能这么算了!”
“因此,我东临提出,原铁价格应下降两成。”
谢谨这话一出,大齐使团脸色都变了,东临要降两成,这是搞对立吗?
“你们这是趁火打劫!我们千里迢迢来东临谈判,是带了足够的诚意来的!你们若不想继续和大齐合作,直说就是,何必欺人太甚!”
谢谨冲鸿胪寺卿使了个眼色,**赶紧往回找补。
“这是谈判,双方各自提出条件,也并不是最终的结果,刘大人何必如此激动,坐下坐下,咱们慢慢谈!不要着急!”
谢谨没想到**态度竟然如此,他诧异了一瞬,原以为**会顺着他的话往下接,结果这态度像是上赶子求人一样,那还怎么往下谈?不是明摆着要让大齐人长脸吗?
果然,大齐使团里的人神色都缓和了不少,方才激动的刘大人也气哼哼地坐下了。
“总算还有人识趣!”
“瑞王殿下,若贵国粮食短缺,不能供应我大齐,你们这谈判还要继续下去吗?”
摄政王问出了一个十分刁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