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朝后,三省六部的高官都留了下来,商议登基的日期和国号。</P>
日期好说,召来钦天监监正,最后经过商议,觉得宜早不宜迟,定在五天后登基,时间很紧张,不过特殊时期特殊对待,能省则省呗。</P>
国号就有点难了,从古至今出现过的国号多了去了,汉,唐,周,宋,晋,梁,秦,齐,楚,燕,韩,赵,魏,代,越,吴,等等。</P>
一群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大才子,国公侯爷们,查阅古籍,翻看历史,最后,经过了一天一夜,定出了三个国号</P>
“明” “吕” “蜀”</P>
最后众人定了“明”然后一起来到尚书房求见李旭,</P>
“主公,这是众臣讨论出来的国号,请主公定夺”</P>
荀彧拿出写着国号的纸张递了上来,李海接过,呈到龙岸上,李旭接过来看了下,明吕蜀三个字,明被圈了起来。问道。</P>
“你们倾向于明?有何解释吗?”</P>
荀彧说道</P>
“《易经》中的有两句话: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成六龙以御天。所以我们都认为大明最合适,再说,(明)由日月组成,古籍有云</P>
明,照也。——《说文》</P>
照临四方曰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P>
东方明矣。——《诗·齐风·鸡鸣》</P>
明,精白也。——《国语·周语》</P>
视曰明。——《书·洪范》</P>
明则着。——《礼记·中庸》</P>
明星谓之启明。——《尔雅》</P>
东有启明。——《诗·小雅·大东》</P>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荀子·天论》”</P>
李旭不禁想起,另一个世界的最后一个大一统汉人政权,也叫大明,天意吗?</P>
想起大明风华里的一句台词,不禁脱口而出</P>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固!”</P>
众臣大喜</P>
“霸气,主公好文采。”</P>
定好了国号,又跟李旭汇报了,五天后登基事宜。然后又议定了年号,最后众人定了“雄武”为年号,从今年开始就是雄武元年。</P>
终于到了登基那天</P>
当天,李旭先在圜丘坛行祭天之礼。礼毕后,典韦在郊坛前设下一把金椅,面向南,并在金椅前摆下冕服案。荀彧率领文武百官启奏道:“告祭礼已经结束,请即皇帝位。”</P>
百官簇拥着李旭,扶他坐到金椅上,然后退下按照官阶高低排好次序。执事官捧着冕服案和宝案上前,三省六部高官取了衮服披在朱元璋身上,又为他戴上冠冕。穿戴完毕后,荀彧等人加入百官的队伍,礼仪官喊道:“排班。”排好后,大臣们先鞠躬,乐官负责奏乐。然后,大臣们先下拜三次,起身,音乐停下来。紧接着,大臣们又下拜三次,再起身。音乐随着大臣们下拜而响起,随着他们起身而停止。</P>
大臣们可以稍松一口气了,因为接下来主要是丞相的任务。后唐没有丞相,由荀彧代替,礼仪官引领荀彧到皇帝宝座前,荀彧跪下并亮出笏板,百官跟着他跪下。捧宝官打开盒子,取出皇帝的玉玺,交给荀彧。荀彧捧着玉玺,对李旭说道:“皇帝登大位,臣子们献上御宝。”尚宝卿接过玉玺,收到盒子内。百官在礼仪官的提示下,下拜,起身,回到自己的位置。</P>
然后是一系列繁琐的礼节,礼仪官一连串喊道:“鞠躬、拜兴、拜兴、平身、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头、山呼万岁、再三呼、跪右膝、出笏”。百官要按照这个步骤一丝不苟地行完礼,主要的礼节就完成了。</P>
李旭站在高台上高呼</P>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