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淮安走过去一看,发现还真是,也是略微惊奇的道:“我们家的碗,怎么会莫名其妙出现在门口?”
“这个这个……”顾长宁挠了挠脸,对着哥哥傻笑了两声,道,“应该是六伯祖母拿来的吧……”
“六伯祖母?”顾淮安诧异,“我们家的碗怎么会在六伯祖母那?”
“呃,是这样的……”顾长宁将自己这些时日做的事解释给哥哥知道,顾淮安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怪不得这几日妹妹一做好了饭先是偷摸的离开家一会儿再回来开饭,因为灶房现在都是归她管,何时开饭自然也是她说了算。
他只不过是偶尔有几次抄书抄累了出院子来走走歇息下,刚巧看见她从外头回来,自己也没多问,只当她是在门口走走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原来是去给六伯祖母送饭去了。
只是送饭归送饭,他有些地方不理解,忍不住发问了:“你送饭就送饭,为什么要瞒着我和阿娘?这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啊。”
“……”顾长宁被他这一提醒才反应过来,也是一脸懵的道,“诶?对啊!我为什么要瞒着这件事?这又不是什么错事!”
顾淮安抽了抽嘴角,用着关爱的眼神看着妹妹,而后将门口叠的整整齐齐的碗全都收了进来,放回灶房的碗柜里。
收到哥哥眼神的顾长宁眼角一抽,一脸郁闷的走了。
她就是前世小心谨慎惯了,不管做什么事都下意识的先藏起来再说,这样下去可不好!
顾长宁边往跟陈双她们约定好的地方去边在心里想着。
周大娘事件过后的一个月,村里关于这件事的议论渐渐平息下来,大家虽然都没再说什么,只是所有人全都很有默契的不约而同避着周家走,就连周大郎一家人也很少出门,就像是要与世隔绝了一样,大门都不肯开一下。
其实第一个月的守孝期主要是指的家中的女性跟小孩,家里的劳动力该出门还是要出门的,不然遇上了农忙期,等守完头一个月的孝期再出来,地里杂草都快比庄稼多了,所以周大郎每日都还是会下地种田,只是会远远避开人群罢了。
以往的时候大家在田间耕地累了休息时会聚在村道旁的树荫下聊聊天谈谈谁家又发生了哪些事什么的,这也是能缓解疲劳的一种方式,周大郎也不例外,他虽然不会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但都会坐在一旁乐呵呵的听着别人说。
现在却是一声不吭的坐在田里,休息一会儿了就赶着起来做农活,早早把今天的事情结束了早点回家,几乎不再跟旁人有什么交流。
为人刻薄一点的村民见状就说他活该,有那样的一对父母,孩子也不见得是什么好苗子。
而有些心肠比较软的村民则表示了同情,觉得父母的错不应该怪在孩子身上,想要重新把周大郎拉回聊天的队伍里,只不过被他自己一一回拒了,大家喊了几次喊不动他,也就只好算了。
周家的事也在周老伯被执行死刑后慢慢淡化了,就像是沉入海底的石子,除了最开始在海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涟漪,随后风平浪静,再掀不起一丝风浪。
夏季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时候,连续一两个月阴雨绵绵,对于靠种地为生的村民来说,雨水越多越好,这样作物才能长得快。
对顾长宁来说,雨水多了也有好处,因为大雨初晴的山林里会长出许多木耳,虽然个头不大,但是数量多,每次大雨过后她都会去山上采摘回来洗干净了晾晒放好。
从她第一次开始采摘木耳开始,到七月份左右,已经过去了两个月,两个月下来她捡了不少,家里的罐子都装满了好几个,她盘算着是不是是时候可以去镇上将这些给卖了。
一斤干木耳能泡发出十多斤湿木耳左右,她采摘了怎么也得有三斤干木耳吧,这样算下来至少也有三十斤湿木耳。
按一斤湿木耳五文钱算的话,算下来差不多能有一钱五分银子。
顾长宁在心里秒过一遍后忍不住叹了口气,辛苦忙活两个月才只能赚一钱五分银子,一年下来就是九钱银子,一两银子都不到。
更不用说木耳一年里也只有夏秋两季才会出来,能收集半年的黑木耳就算不错了。
这样一算,钱就更少了,顾长宁摇了摇头,努力在内心安抚自己。
所谓积少成多,苍蝇再小也是肉,这木耳能卖的多少是多少,反正没有本钱,卖一个铜板也是赚。
既然决定好了拿去卖,顾长宁也开始着手准备相关物件了。
因为还记得她上一次未经阿娘允许就去了集市摆摊,回来惹得阿娘发了好大的火,这次她不敢再自作主张了,直接将自己的打算告诉阿娘,等着阿娘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