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诚沉吟道:“邻理县必须坚守,否则雅州将成为孤城。”
应无疾赞同:“正是如此。若让这一万兵马与其他路线的兵马汇合,雅州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徐天佑忧虑地问:“我们如何用八百士兵抵挡一万吐蕃军?”
应无疾道:“动员邻理县的百姓,我们可以暂时抵挡。只希望其他州的支援能尽快到达雅州,助其脱困。”
众人陷入沉默。
应无疾劝道:“你们本是来此避难,但现在看来,这里并不比天音阁安全。你们应尽快返回天音阁,否则可能无法及时离开。”
徐天佑坚定地回应:“应大人,您认为我们是贪生怕死之人吗?”
应无疾连忙解释:“绝无此意,只是守住邻理县与你们无关,不必无谓牺牲。”
林玄儿坚定地说:“我们虽非邻理县人,也非玄朝士兵,但我们是玄朝的子民。”
徐天佑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若人人都选择逃避,那何处才能找到安宁?”
玄诚道:“我已厌倦逃避,若再逃,我的道心将碎。”
孟娟犹豫再三,见三人都决心要留下,便也鼓起勇气:“我也不走。”
应无疾深感敬佩,拱手道:“玄朝有你们这样的忠义之士,定能渡过难关。”
说罢,应无疾提笔写信。
徐天佑问道:“应大人这是写信给何人?”
应无疾道:“写信给大理国使臣,希望他们真能借兵支援。”
为今之计,似乎也只有这个办法。
林玄儿道:“我觉得我们坚壁清野,守城不出方为上策。”
徐天佑摇头道:“坚壁清野已经来不及了,暗哨若已看到吐蕃大军,那先行军估计已经赶到了邻理县附近。”
林玄儿道:“那守城不出。”
徐天佑道:“若无法坚壁清野,那更做不到守城不出。邻理县旁边的树木太多,吐蕃军就地取材便能造出攻城器械。若等他们将攻城器械制造出来,邻理县守不住。”
林玄儿沉默片刻,道:“恕我直言,八百士兵出城迎战一万吐蕃军,跟送死无疑。”
应无疾将信写完,唤来传令兵:“现在大理国使臣应该还在客栈,火速将此信交给他。”
传令兵接过信件,飞奔而去。
应无疾揉了揉眉心,道:“只希望大理国能直接挑明立场,派兵直接从建昌府过来,这样不但支援速度快,而且能与我们呈包围之势,前后夹击吐蕃军。”
徐天佑皱眉道:“应大人怎么会有这种顾虑?大理国若愿意借兵帮忙,自然是挑明立场的。”
应无疾缓缓道:“大理国虽地域狭小,人口不多,却能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其秘诀在于与玄朝保持友好关系的同时,在军事上坚守中立。正是这种巧妙的外交策略,使得大理国能够在周边各国间游刃有余,维系着自身的安宁与繁荣。”
玄诚直言不讳道:“难道不是因为大理国所在的地方攻打起来麻烦,打完之后又没多少利益可言么?”
应无疾不否认:“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林玄儿道:“怎么有一种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的感觉?”
应无疾安慰道:“也不至于这么悲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要邻理县军民一心,总有办法挡住吐蕃的进攻。”
应无疾说完,便陷入了沉思。
约莫一盏茶功夫,应无疾眼中精光一闪,他看向孟娟,道:“若是查姓将军,我们或许可以兵行险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