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 杜琼、谯周闻言,相视一眼,而后杜琼正色道
“吾等既然已向陛下认罪妥协,陛下但有驱使,吾二人定然愿为陛下分忧。
只是此番吾已供出不少益州人士,待陛下将他们一一治罪后,益州诸公将再无力与陛下抗衡。
还望陛下莫要再提些打压益州人士的要求……”
“毕竟汝等皆为益州本地士族,对朝朕来讲,也是能令朝廷稳定强盛的重要力量。
这点汝二人尽管放心,朕只处置此次扰闹州郡参与者,其余诸事,朕还没想着追究。”
见二人没了疑问,李世民将佩剑入鞘,端坐龙榻之上,正色道
“目前魏国雍凉风波刚过,正是稳定国内政局、恢复战后损失之时。
短期内应无意与吾大汉相争。
年前邓芝随薛综回访东吴,又奉命加强两国同盟,常往来于我国与东吴之间。
此时魏强,吴又与吾大汉交好,一时间也不会贸然与吾大汉为敌。
值此乱世中难得的和平时期,吾大汉当集中精力发展国力。
今日二位既然已向朕妥协,朕也答应给汝二人一条活路。
作为回报,汝二人是不是也应给朕一个准话?”
“陛下意思是,让吾二人保证益州诸公不再阻碍朝廷发展国力?”
“对,汝等多次在朝堂、地方于朕为难,甚至还不惜散播谣言、谋划弑君。
这等卑劣行径,就凭杜琼提供的一份名单,却是不足以让朕信任、安心。”
“那吾二人在先祖面前起誓保证不再带头与陛下作对?”
“哼,那倒不必,朕不想让汝等先祖受辱!
这样吧,杜琼不是口口声声说吾炎汉大势已去,北伐乃逆天之举吗?
不如咱们就打个赌,朕自以为最多三年,定能亲率大军出师北伐,获得不错战果。
甚至不需要等杜琼所言‘天下大势巨变’,只需汝等三年内莫要带头反对朕任何改革举措即可。
倘若三年后,朕未能如约出师北伐,并且获得一定战果。
那朕愿意从此不再提北伐之事,只在蜀中苟且富贵,做个安乐皇帝。
假如三年后,朕出师北伐,战果显著。
汝二人便从此绝了安享富贵之念,也不许在信什么‘代汉者当涂高’之言。
只管痛改前非,全心全意为朕效劳,也好在朕一统天下之时,混个从龙功臣当当。
此一件事,乃今日饶过汝二人的条件之一。”
杜琼闻言,登时燃起一股希望。
心道这不是正应了自己与曹绫、夏侯霸所说“陛下当御驾亲征,或死于刀兵之下”之言吗?
而且陛下上来就定“三年之期”,昔日吾观星之时,星象所指大概也是最迟三年,必有小人、奸佞出现。
没想到陛下自己所想,居然如此贴合星象、卦象、谶语之说。
莫非真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三年后季汉将衰败,而后曹魏代汉成为天下正统?
想到此处,杜琼只觉陛下这是自寻死路啊!三年不挑事又有何妨,自己只管坐观这庸主将季汉带向灭亡即可……
“陛下英明!既然陛下早已拿定主意,那老臣自当遵从陛下之言。
倘若三年内,吾与谯周二人胆敢破坏朝廷政令,与陛下为难,那吾二人当受万人唾弃,并死于非命!
不过也希望陛下莫要食言,三年之后,万一真的是陛下输了,还望陛下能兑现今日赌约!”
见杜琼这般信心十足,李世民不由暗笑。
起初刚来之时,李世民早就将记忆中历史走向整理过。
可以肯定的是最少在建兴十五年之前,蜀国都未有大战。
自己有三四年时间专心处理国家内部事宜。
之所以敢定下三年之期,也是因为历史上蜀汉建兴十五年时,辽东公孙渊作死自立为王,企图建立辽东燕国。
当时正值曹叡执政末年,大肆修建宫殿,昏庸无度之时。
公孙渊此举,激怒曹叡,翌年曹叡派司马懿兴大兵讨伐公孙渊。
按时间算,公孙渊事件正好距现在三年左右。
自己控制杜琼、谯周两位益州派领袖,并以“赌约”限制其二人,令其三年内不能有效组织益州诸公对抗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