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策略,与他当年在松锦大战时所用的步步为营、且战且守之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明朝为了防御清军的进攻,构筑了关宁锦防线,并一度在初期取得胜利,但内部**、指挥失误及将官畏死等因素,导致了最终的惨败。特别是在崇祯十五年,清军攻陷了松山、锦州、杏山三城,明军粮饷断绝,洪承畴等将领突围未果,最终洪承畴被俘降清。清军在皇太极的指挥下,展现了高超的军事策略,通过围城打援战术,不仅消灭了明军主力,更摧毁了明朝多年的防线。
这一次,他将这策略用在大明身上,是否能扭转乾坤呢?
从满清伐明的三路大军来看,吴三桂尽失四川、线国安尽失广西,唯有他洪承畴不但抵御住了明军的攻势,也未失去湖广之地,只是回到伐明之前的均势罢了。
在朱由榔的指示下,白文选、冯双礼不时派出小股精锐骚扰满清衡阳、长沙等地,使得洪承畴如坐针毡,不得不分散兵力,四处设防,再无暇他顾。
与此同时,海上的郑成功与张煌言也响应朱由榔的号召,他们率领着水师在福建、浙江、江苏的沿海地区不停袭扰,让满清朝廷焦头烂额。特别是张煌言,他的舰队屡次逼近南京,让清廷胆战心惊,更不敢轻言调动满蒙汉八旗的精锐之师去支援前线。
清廷深处,因为洪承畴在前线久战无功,朝中早已议论纷纷。
户部侍郎王弘祚,一纸奏章,率先发难,他言辞犀利,直指洪承畴养寇自重,征兵转饷,致使民生困顿,军费激增,他高声疾呼,要求朝廷罢黜洪承畴,以平民愤。
广西提督线国安,八百里加急,上表弹劾,他言辞激烈,指责洪承畴过于保守,战术僵化,坐以待毙,必致兵疲马困,财政空虚,他力主由平西王吴三桂接替洪承畴之职,以振军威。
洪承畴身处风口浪尖,一时焦头烂额,他不得不终日忙于上疏辩解,力图洗清自己的冤屈,却也因此无暇顾及军务。
面对朝堂诸臣如同雪花般的弹劾奏章,洪承畴感到极度疲惫,心力憔瘁,最终决定不再进行辩解。
他向顺治皇帝上疏,坦言自己在军事上之无能为力,面对困境无计可施,未得复一寸土地。又言年事已高,身体多疾,目力亦日渐昏暗,故此请求皇帝允其辞免官职,还京静养。
顺治帝左右为难,满朝大臣中,只有吴三桂在威望和能力上可与洪承畴相较,但吴三桂毕竟年富力强,难保其不会生出二心。
他可以背叛大明,也可以背叛大清。两广总督李成栋的事件还历历在目,但眼下,已无更加合适之人选。
顺治帝犹豫再三,终于还是同意了洪承畴所请,决定此后不再设置五省经略之职,同时撤回原五省经略行辕各级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