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画面一变。
继续盘点道。
【三、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
我国古代历史上国家正税之外的杂征名目繁多。“火耗”一词初见于《元史·刑法志·食货》,意即州县为弥补所征赋税银两在熔铸过程中的损耗、于正税之外附加的税额。】
【由于清王朝是极端中央集权制度,清王朝的税赋制度里面地方存留所占比例很小,一般不超过两成的比例,连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半都达不到,这导致地方存留钱粮根本难以应付地方繁重的事务,导致地方行政经费产生巨大缺口。因此为了维持正常办公,地方官员有的挪用正税,有的加征火耗,不断向百姓加征,挪派来弥补这个巨大缺口。】
大清!
乾隆看着自己老爹雍正上了天幕,也是激动的说道:
“皇阿玛,您真是英明神武,这火耗归公与养廉银制度的推行,实乃我大清国政之一大创举!”乾隆皇帝眼含敬意,望着天幕上关于其父雍正皇帝的介绍,心中满是自豪与钦佩。
“皇阿玛在位时,深知地方财政之困,百姓负担之重,故毅然决然推行火耗归公,将原本混乱无序的火耗银纳入国家正税体系,既减少了地方官员的贪污腐败,又使得国家税收更加透明公正。”乾隆继续说道,语气中充满了对雍正皇帝改革精神的赞扬。
“而养廉银制度的实施,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地方官员的生计问题,让他们无需再为生计所迫而贪污受贿。此举不仅提升了官员的廉洁自律意识,也增强了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为大清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说到此处,乾隆皇帝不禁感慨万千。他深知,自己能够开创“乾隆盛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雍正皇帝留下的丰厚政治遗产。
火耗归公与养廉银制度,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朕定当继承皇阿玛之遗志,继续推行廉政建设,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乾隆皇帝坚定地说道,目光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而此时,天幕上的画面仍在继续变化,讲述着更多关于火耗归公与养廉银制度的历史细节。
诸天万界的观众也纷纷被这段历史所吸引,纷纷发出赞叹之声。
他们中有人感叹于雍正皇帝的远见卓识,有人则对大清王朝的兴衰更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在这浩瀚的诸天万界之中,每一个时代的变迁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教训。
火耗归公与养廉银制度,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缩影。
而人们所能做的,就是从中汲取养分,为未来的道路提供指引。
大清历代帝王也是纷纷佩服道:
“圣明,火耗归公与养廉银之策,实乃解决地方财政困局、促进官员廉洁自律之良策。我等后世子孙,当以此为鉴,勤政爱民,不负先皇之期望。”嘉庆帝首先发声,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先祖雍正帝的敬仰与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
“雍正朝之改革,不仅缓解了民间疾苦,更为我大清帝国打下了坚实的财政基础。我等作为后辈,应当时刻铭记这段历史,持续推动政治清明,经济繁荣。”道光帝紧随其后,他的声音虽略显疲惫,但那份对国家的深情与担当却丝毫未减。
“祖列宗之智慧与胆识,实为我大清之幸。火耗归公与养廉银制度,不仅解决了当时的财政危机,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理经验。朕定当遵循祖训,勤勉治国,让大清帝国更加繁荣昌盛。”咸丰帝接过话茬,他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随着大清历代帝王的纷纷表态,天幕下的气氛变得愈发庄重。
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面对着不同的挑战,但那份对国家的热爱与对先祖的敬仰却是相通的。
..................
天幕上播放着贪官污吏如何侵吞百姓税款。
朱元璋第一个义愤填膺地在帝王聊天群里大骂道:
朕观此幕,实乃痛心疾首!想我大明开国之初,便立下‘贪污六十两以上,剥皮实草’之严律,意在震慑贪腐,保民之根本。未料后世竟有此等败类,借火耗之名,行中饱私囊之实,真乃国之大蠹,民之祸害!”
朱元璋猛地一拍龙椅,对着大殿下面跪着的群臣嫉恶如仇地训斥道:
“尔等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现在咱大明开了国,你们是不是都想着准备享福啊!”
朱元璋的声音掷地有声。
吓得文武百官皆是一哆嗦。
“陛下!我们万万不敢啊!”
“上位!咱们淮西兄弟还是明事理的,一定不会给上位添堵的!”
“是啊!咱们都是跟着上位刀山火海里杀出来的,吃饱喝足就行了,怎么还敢贪污啊!”
“陛下!蓝玉说得对啊!大明是我家,咱们大臣们总不能偷自家东西吧?”
朱元璋看着附和的众人不屑冷笑。
“对!大明是你们的家,偷自家东西怎么能叫偷呢!咱说得对不对!”
朱元璋一声暴喝,群臣惶恐,纷纷叩首,声音此起彼伏,大殿内回荡着一片惶恐与忠诚交织的誓言。
朱元璋的目光如炬,扫视着殿下每一个人,语气虽严厉却饱含期望:
“俗话说得好,日防夜防家贼难防!”
“家贼难防,偷断屋梁!”
“不敢?朕看有些人心里怕是已经生了蛀虫!火耗之弊,非一日之寒,但朕决不允许它继续侵蚀我大明江山,祸害百姓!”
他缓缓站起身,背负双手,在龙椅前踱步,沉声道:
“即日起,朕要亲自督办,彻查全国火耗征收情况,凡有私自加征、中饱私囊者,一律严惩不贷!同时,增设监察机构,加强地方财政审计,确保每一两银子都能用在实处,惠及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