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你们回来太好了,可得多住些日子。”
“可不是嘛!你们可算回来了,这些年咱村变化可大了,你们可得好好看看。”另一位村民急切地拉着他们的手,话语如同竹筒倒豆子般噼里啪啦地往外蹦。
“当年你们在咱村的时候,那可是给咱带来了好多希望啊!现在咱村日子好了,你们功不可没。来来来,你们可不兴跟我争,去我家坐坐,老婆子给你做几个好菜!”这位热情的村民正是曾槐花婶子,脸上的笑容如同盛开的向日葵般灿烂,身体依旧硬朗,走起来来健步如飞。
年轻一些的村民们则用崇敬的眼神看着宁栀夫妻,纷纷说道:“当年就听着你们的故事长大,你们就是咱村的传奇人物。现在咱也得向你们学习,把咱村建设得更好。”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那生动的语言如同跳跃的音符,奏响了一曲温暖而欢快的乡情之歌。
宁栀夫妻被这浓浓的乡情包围着,心中无比温暖。他们一边和村民们交谈,一边感慨着村子的巨大变化。
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是宁栀姐和凌隽叔吗?”
宁栀回头一看,原来是当年跟在她身边的一个孩子,正是铁蛋柳玉林,如今已经长成了高大帅气的小伙子。
这个叔的称呼,当初是凌隽特意强调的,没想到这些孩子还记得这么清,这两口子的称呼有点尴尬,好像两辈人。
小伙子热情地带着宁栀夫妻来到了村长家。村长夫妻和赵支书早已在门口等候,他们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看到宁栀夫妻,老人们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大家围坐在一起,回忆起了当年的岁月。那时的龙湖村贫困落后,村民们过着艰苦的生活。
宁栀夫妻和其他知青来到这里后,与村民们一起劳动,一起奋斗。
他们教村民们种植温室蔬菜大棚,带领村民们致富,发明农业机械,搞养殖场,签下外贸订单。
那些日子虽然艰苦,但充满了希望和温暖。宁栀还记得,当时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孩子,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和对知识的渴望,让她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如今,这些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成家立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小伙子的带领下,宁栀夫妻参观了整个村子。
他们看到,村里不仅有了漂亮的小楼和小轿车,还建起了学校、医院和文化广场。孩子们在学校里快乐地学习,书声琅琅,仿佛是奏响在这片土地上的希望之歌。老人们在文化广场上锻炼身体,享受着晚年的幸福时光。广场周围种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微风拂过,花香四溢。
村子里还发展起了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村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生活也越来越好。宁栀夫妻为龙湖村的巨大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
他们来到当年自己住过的地方,那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农家乐。老板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去坐坐,给他们讲述着村子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宁栀夫妻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的岁月。
在龙湖村的日子里,宁栀夫妻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和温暖。他们与老人们一起聊天,与小伙子们一起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他们知道,龙湖村的变化离不开如今的好政策,离不开村民们的辛勤努力。他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龙湖村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临别的时候,宁栀夫妻紧紧地握住老人们和小伙子们的手,不舍得离开。他们约定,以后有机会一定还会回来看看这个充满回忆和希望的地方。
随着车子渐渐远去,龙湖村在他们的视线中越来越小,但那份浓浓的乡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却永远留在了他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