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底特律变人(1 / 2)

“文钦在通渭城自尽了。”

刘谌的声音在毋丘俭耳边响起。

他神色一滞,

一时间悲从中来。

“仲若去了?”

“他的尸首……”

“孤给他葬在狄道了,立了个庙堂,永世受万民香火。”

毋丘俭不可思议的抬头看向刘谌。

本就精气耗尽的他,

此时整个头都颤巍巍的。

“殿下如此做,怕是意在瓦解曹魏斗志吧?”

刘谌眉头一皱。

“孤诚心实意,何来瓦解曹魏斗志?”

“日后曹魏武将,面对殿下之时,知晓殿下的仁慈、胸襟,便不会抱有必死的信念。”

“人言,狭路相逢勇者胜。”

“没有必死之心,何谈战而胜之?”

刘谌愣了片刻。

他还真没往这个方向去想。

“孤只是想着,如今吾等作战,不过是汉家内斗,是我等的家事。”

“一家人吵吵闹闹,到头来还是要坐在一起吃饭,生活的。”

“待孤重兴大汉就好了。”

“天下世人,皆认可天命在汉。”

“家里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吵闹了。”

“到了那时,我汉人便可屹立寰宇之巅,窥视这天下万物生灵。”

“说实在的。”

“我汉家儿郎们,若是能一心同力,这天下有什么能挡得住我等?”

毋丘俭张了张嘴,

心中早已是翻江倒海。

“殿下如此年纪,竟有如此胸怀。”

“俭实未料到。”

刘谌将毋丘俭送到府中歇下,

也懒得去想如今还有什么事没办了。

什么时候这些事找上自己再说。

“殿下。”

“谢安大人从狄道赶来了。”

谢安接到刘谌的调令,

第一时间从狄道快马加鞭赶来。

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

刘谌居然将他从文官转成了武官。

那之前拉拢乞伏国仁,岂不是变了味?

文官结好武将,

可以说是文武一家亲,有助于朝堂稳固。

武将结好武将,

不是要造反是什么?

一路上谢安暗骂自己没有猜到刘谌心思,

不住的唉声叹气。

“安石。”

“打孤见到你,都已经叹了七八声粗气了。”

“怎么?”

“不满孤给你的官位?”

刘谌打着哈哈,

一边吩咐下人给谢安倒茶,顺顺气。

“唉……”

“主公,安不敢隐瞒。”

便将先前有意拉拢乞伏国仁的事情一一说出,

前因后果,当时他处于什么立场,全部说明。

然后端起茶杯,

忐忑的等待刘谌的发落。

“无妨。”

谢安举杯的手一顿,

仔细听清了刘谌说的两个字,心中大石微微放下。

“安石之举,孤也有意向。”

“孤担心文重武轻,亦或是武重文轻啊。”

“所以孤也只能在有生之年,趁着能掌控诸事,尽量在诸多尝试中,选出一个最优解。”

红色镰刀、锤头的那一套,

现在肯定是搞不了。

封建直接跳到社会?

跨度太大,国情、民情都不会允许。

“这些都是后事。”

“眼下孤不在时,两境的防范全落于安石一人之肩。”

“文龙之勇,可比五虎上将。”

“秦明、关胜、张须陀等人,皆骁勇善战之辈。”

“秦良玉、秦琼、姚弋仲、脱脱等将,皆暗藏韬略之辈,虽曹魏五子,亦不可比也。”

“以上诸将,安石当善加使用。”

刘谌说话间就这么看着谢安烧伤的脸,

眼神中没有半点嫌恶。

“至于邓禹、颜真卿、陶弘景等人……”

“想必安石也看出来了,邓仲华有运筹帷幄之能,却无领兵作战之才。”

“陶通明就一闲散道士,他若愿动最好,不愿动留在身边参赞军机也可。”

“颜清臣能文能武。”

“若有必要,可令其领兵。”

谢安从刘谌的话中听出了些别的味道。

皱眉问道:

“主公此去,可是担心短时间内无法回归?”

刘谌长叹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