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将军佩出明光宫(1 / 2)

众将眼珠子瞪大。</P>

这还是他们第一次听说刘禅如此‘深明大义’!</P>

也因为这件事,</P>

众人对刘禅的印象大为改观。</P>

“至于伯约、士载的统兵令,便等父皇下旨吧。”</P>

“孤这里就这么几份,得省着点用。”</P>

华夏民族优良品德——会过日子。</P>

反正距离出兵还有一年多,不着急。</P>

后面还可能有更好的计策、变动,到时候再说。</P>

往后的日子,</P>

便是刘谌白日处理政务,下了值,准时准点带着诸将外出狩猎。</P>

上一世九九六,这辈子必不可能自耗!</P>

“丘壑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P>

狩猎累了,</P>

刘谌卧在大石上,一抒诗意。</P>

众人席地而坐,烤着现成的野味。</P>

“好诗!”</P>

“主公真是吟的一首好诗啊!”</P>

辛弃疾抚掌喝彩。</P>

“就是感觉不全,不知此诗可还有下句?”</P>

听着这歧义句,刘谌的思绪早飘到在一旁忙碌的东方玉梅身上。</P>

好诗?</P>

“确实好诗。”</P>

东方玉梅似有所感,</P>

回头正与刘谌四目相对。</P>

看那刘谌绿光大冒的眼神,不用想都知道他在想什么。</P>

东方玉梅挑逗般的摆了个手势,转头处理野兔去了。</P>

“幼安。”</P>

“如此壮阔的山野,何不也作诗一首?”</P>

辛弃疾确有此想。</P>

那蕴藏在心中的诗意早已无法克制。</P>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P>

岳飞忽的回首,</P>

看向辛弃疾的眼中,满是震惊。</P>

辛弃疾皱眉片刻,</P>

眉梢舒展。</P>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魏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P>

此时此刻,</P>

在场但凡读过书的大将,纷纷停下手中活计。</P>

驻足看向辛弃疾。</P>

“呵。”</P>

“主公,不知为何。”</P>

“吾心底徒升一抹悲凉,这末一句,便不说了吧?”</P>

刘谌是没听过辛弃疾这首诗,</P>

心中好奇的很。</P>

不仅仅是刘谌,岳飞、哥舒翰、李愬、姜维、邓艾等一众大将纷纷起哄。</P>

大家情绪刚刚上来,正在兴头上,如何不说了!?</P>

“幼安但说无妨,今日大家自由自在,直抒胸臆即可。”</P>

“无须多虑!”</P>

辛弃疾得了刘谌宽慰,</P>

略一低头,缓缓吟出:</P>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P>

一旁岳飞刚想抚掌,</P>

却突然愣住。</P>

“幼安?”</P>

岳飞叫了辛弃疾一声。</P>

“此言何来?”</P>

“鹏举……主公。”辛弃疾忙拱手,且待解释。</P>

刘谌挥手,示意无妨。</P>

“孤都说了,今日诸位直抒胸臆即可。”</P>

“况且,此诗首联波澜壮阔,兵甲之境仿佛近在眼前。”</P>

“尾联话锋一转,更有些胸怀壮阔、壮怀激烈,最终却归于尘土的悲叹感。”</P>

“当称名诗!”</P>

“堪称绝句!”</P>

这个‘东家种树书’,自然指的不是刘谌了。</P>

想来,</P>

应该是说南宋皇帝吧。</P>

此时与辛弃疾面对面,当面听到此诗,犹如身临其境。</P>

刘谌心中竟也生出一抹悲凉之情。</P>

“鹏举。”</P>

“幼安做了,汝何不也抒发一首?”</P>

说这话的时候,</P>

刘谌心中难掩激动啊。</P>

现场听了辛弃疾作诗,又能听岳飞作诗,多是一件美事。</P>

岳飞倒有些不好意思。</P>

非是他脸皮薄,而是有辛弃疾珠玉在前,实不想打破此时氛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