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国内彩电的价格没有降下来,北方电子集团必将继续增加产量,直至将价格拉下来。</P>
八十年代,国人的月薪也不过几十元钱,你丫的,一台彩电就是三五千元,不吃不喝要用多少年才能买一台彩电?</P>
商人重利,作为国内生产厂家,自然乐见价格高。</P>
但周瑜不是见利忘义之人,没有想在彩电方面挣大钱的意愿,他希望彩电的价格不要太离谱。</P>
能影响到多大程度,现在不好说,哪怕降一点也是好的。</P>
至于为何先销售在日国生产的彩电,那是因为现在国民的心态。</P>
在那个物资紧俏时期,“进口货”无疑最具有吸引力。</P>
上世纪80年代初,谁家有一台进口彩电,整栋楼都会投来艳羡的目光。</P>
家里细心的主妇,还会缝制一个漂亮的电视机罩,把这家中的“大件”好好保护起来。</P>
当然,还有风靡一时的还有进口录音机。</P>
每到周日,年轻人拎着录音机来到公园,流行歌曲配迪斯科,堪称那一代青年的娱乐神器。</P>
进口车则高高站在消费塔尖,绝大多数人买不起,但谁家办喜事,总要想方设法租一辆或借一辆,风风光光迎新娘。</P>
那些年进口货所受到的热捧,承载着百姓告别短缺、走向丰裕的热切渴望。</P>
1978年,中国全年共生产家用电冰箱2.8万台、彩色电视机4000多台,商品匮乏困扰着全国。</P>
老三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是新婚年轻人必备。</P>
老三件多少年了,也该改改样了,老百姓想花钱、想改善生活,也无处去消费。</P>
于是,八十年代收录机、彩电、冰箱应运而生。</P>
商场来了进口货,哪怕价格高些、哪怕还要凭证购买,又怎能阻挡住人们的热情!</P>
周瑜刚要离开,眼光却定格在一个年轻人身上。</P>
咦,有点面熟。</P>
周瑜向前走几步,主动与年轻人搭讪:“你也是来提货的?”</P>
闻声年轻人转过身来,看向周瑜。</P>
摇摇头,面带沮丧:“哎,我哪里有资格呀,资金太少,来的又晚,只不过看两眼过过瘾而已。”</P>
“钱少那就少提点货,也不能空手而回呀,冒昧问一下,此行你带来多少资金?”</P>
“不足三十万......”</P>
“贵姓?”</P>
“姓黄,黄光雨,你是?”</P>
周瑜没有回答对方的问话,转身嘱咐乔梦溪:“乔秘书,带这位黄先生去交款提货。”</P>
“是,苏董。”</P>
乔梦溪转身对黄光雨说:“走吧,黄先生,我给你安排一下。”</P>
黄光雨傻了,好一会儿才说:“真的假的?”</P>
乔梦溪笑道:“我们老板发话了,谁敢不给黄先生提货。”</P>
你妹,竟然是老板,看来是真的了。</P>
黄光雨跟着乔梦溪走了几步,突然想起什么,又转身对周瑜说:“你等我一下,一会儿请你吃饭。”</P>
“呵呵,还是我请你吧,行了,你先去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