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硕鼠(1 / 2)

韶龄传 程长风2 1286 字 6个月前

第二日,陕西巡抚右副都御史郑时等便在朱佑樘的意思下上奏请求朝廷再拨钱粮给陕西赈灾以缓解越来越多的流民涌入顺天。</P>

皇帝让户部想办法,户部主事则哭诉北京各部衙的京官都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发俸禄银子了。</P>

这时,李敏作为户部侍郎提出用皇帝内帑来解燃眉之急。</P>

皇帝不知内帑已经用尽,竟然同意了。</P>

下了朝,朱佑樘和李敏皆是喜气洋洋。</P>

“你是没见到梁芳和万安那个神情,有苦说不出啊,哈哈哈哈。”朱佑樘大笑。</P>

韶龄少有见到他这么开怀大笑的时候。</P>

“等陛下知道那两只硕鼠吃完了祖宗留下的内帑,一定会好好惩治他们。”李敏和几位大人都信心满满。</P>

然而,几日过去了,不仅没有等来皇帝怪罪梁芳和万安的消息,之前答应拨给余子俊修筑边墙的银子也停了。以工代赈,为修筑边墙招募的八万六千多流民瞬间断了粮,眼看一场民变就要发生。</P>

韶龄从这几日朱佑樘和几位大人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的焦急和愤恨。</P>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杨一清回来了。他连日赶路,跑死了几匹马,来不及洗漱便要面见太子。韶龄一面让禾儿准备些热汤饭,一面领着他去书房。</P>

“殿下,再不拨粮草,甘州危矣。不仅之前为修边墙招募的流民恐生变故,这驻扎甘州的几万将士也等着粮饷下锅。过了冬,瓦剌便要卷土重来,那时候既无边墙抵抗,又无将士抵挡,改如何是好。”杨一清焦急道。</P>

“师兄,不是殿下不争取,这几日殿下与其他大人连着上奏,圣上就是留中不发,殿下天天求见圣上,圣上也不见。”韶龄解释道。</P>

杨一清叹了口说:“余大人猜也是这样。”</P>

“哦,余大人怎么说?”朱佑樘问道。</P>

“余大人猜到殿下的苦衷,所以他让小人来向殿下讨个决定。”杨一清望着朱佑樘说。</P>

是什么样的决定不能在军报里说,非要杨一清亲自来?</P>

韶龄刚想仔细听下去,杨一清却说:“请太子妃娘娘回避,容小人与太子单独禀报。”</P>

韶龄与太子都十分疑惑,这杨一清打得什么主意,连韶龄都不能听的。虽有疑惑,但韶龄还是依言把他们两人留在书房内,吩咐何鼎在外守着。</P>

后来何鼎告诉韶龄,两人在书房内似乎发生了争执,杨一清连夜赶回甘州,太子的脸色更沉重了。</P>

又过了一个月,等到弹劾余子俊的折子如雪片一般压在内阁中时,韶龄才明白余子俊所谓的方法。</P>

其实一到陕西,余子俊便打定主意要从当地的富户豪强上下手,但是豪强世家个个与朝廷勾连甚深,可以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拿他们开刀谈何容易。</P>

于是,他便想了个办法。那就是太祖皇帝开创的军田制度,当年太祖皇帝为了“养兵百万而不废民间一粟”这个目标,让各地的军队都有自己的军田,一部分官兵负责耕种,另一部分官兵负责战备。所种粮食,一部分用于战备外,还能上缴国库。可惜由于官员和地方豪强的兼并,军屯已经徒具虚名。对于屯田的问题,朝廷并非不知道,但由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牵扯的利益面太广,所以一直没有什么行动。</P>

为了筹集修筑边墙的粮饷,余子俊到了陕西后便着手重新丈量屯田,核定军户人数,追缴豪强历年所积欠的军饷,这引起了当地士族豪强的强烈反抗。那日杨一清从陕西来就是为的此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