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大炮图被盗,南宫锦安定婚(1 / 2)

这几日,泽州每日都来穆府,问一声“穆娘子,今日好些没有,有没有想起来梁王殿下”</P>

穆锦安见他行为怪异,只当是什么疯子:“没有”</P>

而李怀瑾每日除了跪在宣政殿前,就是研习兵法。</P>

还有,就是想她。</P>

穆锦安不顾南宫御的阻拦,坚持想去上朝,那日早上进入宣政殿时,暖阳拂面,她看见殿前跪着一男子。</P>

疑惑道“这不是那日的梁王吗,他怎的跪在这里?”</P>

一旁的江晏清已经听说穆锦安忘记李怀瑾的事情。</P>

他看见穆锦安看李怀瑾的眼神也不似从前那样温柔,只像是看着陌生人。</P>

摇摇头:“他犯了错,被陛下斥责,每日跪在这里一个时辰,告诫朝臣,不要僭越犯上,更不要做谋反之事”</P>

穆锦安挑眉惊讶:“他敢谋反?”</P>

江清晏点点头,叹息一声,他以为李怀瑾只是随口说说,谁知他真去调动北衙禁军:</P>

“睿王要杀你,是梁王救了你”</P>

“是,我也是第一次认识他”</P>

“他身上还有鞭伤未好,又连续大半月未休息好,长此以往,不知身体能不能撑住”</P>

穆锦安瞥了他一眼,似乎比那日在梁王府见到他时,更要消瘦几分。</P>

只听内官高声道“进殿”</P>

殿内肃穆,明帝的身子骨比前几日更差,他有些咳嗽不止,皱着眉头“今日有何事启奏”</P>

只听左武卫大将军郭毅道:</P>

“陛下,南诏停战之事,穆少将军已来信,对方已撤军,并非使诈”</P>

明帝欣慰笑着道:“好,好,让将士们都回来,这次穆少将军打了胜仗,朕为他接风,礼部操办”</P>

礼部主客司郎中章叙白“是,陛下”</P>

姜殷见李怀瑾杀了李珩,只是被罚跪在殿外,想趁此为自己的儿子姜羡之报仇,也是因为他与李珩是亲戚,愤恨不满:</P>

“陛下,梁王杀害睿王,割首火烧,手段残忍,怎能如此轻饶”</P>

崔恒岭更是想为陆明绪这个外甥,自己的堂妹崔英荷出口气,趁着姜殷进言,几人再次依依不饶:</P>

“陛下,梁王杀害他的皇叔,违背人伦,今日他敢杀皇子,明日就敢造反”</P>

“陛下,定要严惩不贷,贬梁王为庶民,以平众怒”</P>

朝堂上忽然跪倒一半人,异口同声:</P>

“陛下,请贬梁王为庶民,以平众怒”</P>

蔡同是姜羡之的舅舅,现在他们已成一体,私下勾结,他咬牙切齿道:</P>

“陛下,民间对皇室残杀传的沸沸扬扬,还望陛下给逝去的睿王一个交代”</P>

沈煜中心中记恨李怀瑾抄家,将他的钱财充入国库,拨发军粮,想趁机除掉他:</P>

“陛下,天下哪有侄子杀叔父之理,梁王愈发嚣张,天子犯法,庶民同罪,请处置梁王”</P>

穆锦安不受控制的说了一句:“你是说,陛下当日杀了太平公主是错?”</P>

明帝手指紧紧握着龙椅,明眸闪过一丝杀气,不知是想让沈煜中死,还是穆锦安死。</P>

沈煜中指着穆锦安:“强词夺理,太平公主是被赐死”</P>

穆锦安脑海闪过一幕画面,又忽然想不起:</P>

“睿王差点杀了我,梁王杀他有何错”</P>

萧鹤川死死盯着穆锦安:“睿王只是抓了你,你不是好好活着,但梁王却杀了睿王”</P>

穆锦安气不打一处来:“你是说别人要杀你,你只能把脖颈递过去,等死了,再来求公道吗”</P>

“睿王的命就金贵?别忘了,我也是公主的女儿,身上流着陛下的血,分明是你与睿王勾结,不要以为他死了,就没有证据”</P>

穆宸站出身来:“陛下,萧鹤川此前纳罪臣官妓为妾,禁足期还未到,就来了朝堂,不知何故”</P>

明帝不可能记清这些微小的事情,但确实是萧鹤川的外祖家卢氏与李珩解了他的禁足。</P>

明帝双目凛冽,萧鹤川吓得全身发抖,不敢再言。</P>

江晏清站出身来:“陛下,梁王之事已有决断,怎可出尔反尔”</P>

王淮炀看着穆锦安如此焦急,不免心有担忧:</P>

“陛下,此事是睿王的错”</P>

郭毅将军从来都是向着李怀瑾和穆景翊:“陛下,梁王已受责罚,无需再议”</P>

王政仲见明帝犹豫不决,转移话题:</P>

“陛下,安宣还未到长安”</P>

穆锦安今日也听同僚说起,安宣此人在来长安的途中,慢慢悠悠,走了十多日,还未到达两城,她只恐此人是故意拖延。</P>

便站出身来:“陛下,安宣迟迟不入长安,恐是对路途不熟悉,不如由我们派人前去接待”</P>

萧鹤川想起李珩告诉他定要讨好安宣,将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P>

“陛下,安宣对陛下忠心耿耿,派人去接,反倒像是挟持”</P>

郭毅看向穆锦安,眼眸肯定之意:“陛下,臣认为穆侍郎此方法可行”</P>

明帝怒火消散,他确实已经饶了李怀瑾,手心手背都是肉,也因曾有风言风语说李珩不是走失的皇子,摇摇头无奈问道:</P>

“那派谁前去?”</P>

穆锦安眼眸闪过一丝精光,这安宣定是想造反,来长安夜定会带着高手,便道:</P>

“陛下,臣认为可派文臣一人,武将,武艺高强十人前去”</P>

明帝有些敷衍了事,在他心中,一直是不信安宣会造反,他没将安宣放在眼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