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是博士为自己打造的“观察道具”,它对于大多数普通个体都是处在“不可视”状态的。</P>
“镜头”的作用仅仅是“观测”,算是社交道具的一种,类似于人类佩戴的眼镜,因此并不违反博士的“自限”设定。</P>
同为“它”的外皮,博士与魔界人的能力外在表现,随着时空的移位,出现了较大分化。</P>
分化与“皮套”自身的“设定”,以及“皮套”是否带有“欲求”,“欲求”的种类以及强烈程度有一定联系。</P>
魔界人的能力像是空中楼阁,充满孩童般想象力,但是“精度”与“确定性”却相对欠缺。</P>
博士的能力体现则像是嵌合一个个精密的齿轮,需要周密地考虑“材料因素”“条件因素”“普适性”等相关条件。</P>
“博士”以自身“能力”“论证”“真理的雏形”,由“它”之手创造而出的“伪真理”会精巧的嵌入当前世界本身的“规则”之中,而新添加的“规则”将具备普适性,并会因为触碰到该项规则的个体本身的“思想”“欲求”“二次推演”发生额外的衍生。</P>
所谓的“天秤”规则正是如此。</P>
接下来“它”要执行的计划,即为将“真理雏形”包装为一个个“课题”,供人“研究”。</P>
在“真理雏形”被他人研究或者观测的同时,收割智慧生命对“造物”的“观测”,以及其研究“伪真理”过程中的散发的“求知欲”。</P>
按照“博士”的推论,他者的观测可以给“皮套”提供额外的“稳定性”,而“求知欲”则可以作为博士的“食粮”。</P>
没错就是“食粮”……</P>
虽然这种自产自销的模式多少有点古怪,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也没更好的办法了。</P>
而想要招募当前世界的“研究者”来对“课题”进行研究,那就需要进行准备了。</P>
比如说“虚构”出一个跨越多元宇宙的研究团体来吸纳这些人才……</P>
“说到底,我是不太擅长“虚构”这种事情啊~”</P>
本体居于自己的研究所之中,此刻怪异的像是多个场景相叠加的古怪试验区域内,博士站立在一处从蔚蓝的“海面”上浮现出的灰白色金属平台上,周围环绕着写满各种数据的白板,借助宛若藤蔓般蔓延而出的“镜头”,它实时地对现有的几个试验品进行着观测。</P>
对实验品与试验品相关衍生物的“观测”与“实验”是属于博士的“兴趣”,但是为“自己”杜撰本来不存在的“背景资料”却不符合博士的喜好。</P>
甚至会因此感到有点“尴尬”……</P>
借助赵教授之口透露出的所谓“造物院”自然并不存在,这些“设定”都是“它”临时杜撰出来然后借助已经沦为“实验素材”的原“西郊地下研究所”研究员“赵博”之口,传达给了宁海平。</P>
“博士”这具“皮套”是否能够对他者为所欲为的关键就是看对方是否已经沦为试验品。</P>
对于彻底变成试验品的人类,思想灌输这种事情完全可以做到彻底的无痛无痕。</P>
“实验”是博士的长项,“求知欲”是它的“欲求”体现,但“编故事”不是。</P>
——也许“我”应该专门制作一张外皮来负责骗人…我是说编故事的工作…</P>
——不过在那之前,我应当先稳定现有的“皮套”与已经嵌入当前世界的相关规则,从而进一步稳定自身的“”存在。</P>
虽然“魔界人”和“博士”在能力甚至个性上有所差异,但是作为“它”本身,最基本的诉求是完全一致的。</P>
那就是稳定地“存在”于这个是世界上。</P>
——为了能够客观的判定“我”现在使用能力时对自身稳定性的影响,也许我需要研发出一个针对性的设备。</P>
不论是“魔界人”还是“博士”,“它”使用能力本身是没有任何消耗的。</P>
也就说对它而言捏死一只蚂蚁与瞬间摧毁多元宇宙并不存在所谓“消耗”谁多谁少这种概念。</P>
但是“使用”能力的过程,却会影响“皮套”的稳定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