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不得不发(1 / 2)

雪洗末世 认识26字母 1629 字 10个月前

升官了!

不归一营管了。

二营还真的暂时归我了。

这是王大力的第一感觉。

但仔细品品又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以前名义上是辅助一营,压低军衔是为了自己受一营压制,实际上自己根本不鸟一营;现在虽然军衔升了,但是营长本就该是少校军衔,这是标配,只是给自己恢复了正常,然后划归了团里直接管理。

军衔和军职是相辅相成的,同样的军衔,谁职务高谁说话硬气;同样的军职,谁军衔高谁说话硬气。

而自己的军衔提升,只不过是一个从辅助角色到正规军的转变过程,说不上是升衔,只是常规操作,职务需要。

军衔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身份的转变。

之前自己是挂名、是业余、是兼职,现在团里要直辖,想要再维持那种类似于“听调不听宣”的状态,就不太可能了。

王大力昨晚就和胡文博讨论过这种“听调不听宣”是否有利的问题。

胡文博却给他讲起了历史典故。

韩信!

在楚汉争霸的关键时刻,韩信虽然名义上仍然属于刘邦阵营,但实际上就属于那种“听调不听宣”的情况。他事实上是属于独立的军事力量,站在楚汉任何一个阵营,都能击败另一个阵营的人。

但关键时刻,韩信屈从了眼前的利益。刘邦相对项羽最大的优点就是敢于画饼,划淮阳以东至海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反正这地盘现在也不是自己的,这场仗要是打输了,别说这些许出去的地盘,就连自己吃饭的家伙都保不住,所以关键在于要把韩信绑在自己战车上。

而韩信要求刘邦封个假齐王,就是典型的要开始拥兵自重了,往前多走一步,那就是”分庭抗礼”。谋士蒯通建议他按兵不动,且看楚汉之间鹬蚌相争,自己坐收渔翁之利。但是韩信未采纳,所以就没有形成“三足鼎立”、”分庭抗礼”的局面。

而这种局面就是典型的”听调不听宣”,因为刘邦在那个时候并不能把韩信怎样,而对于刘邦的命令,韩信可以选择性执行。

但是这种“权宜之计”在楚汉争霸分出结果的时候,则戛然而止。事实上,当西楚覆灭的那一刻,刘邦就成了真正的天下共主。

而此刻韩信再想维持那种半独立的“听调不听宣”的关系,则已经不可能了。

结局是“悲剧”。

以史为鉴,在关键的方向性问题上,没有模棱两可的答案。

所以胡文博给王大力划出了两条路:

一是完全融入军队,老实巴交扛活,听人差遣,争取通过不断的立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一点点谋取领导地位。

历史上很多人都是这样上位的,例子太多数不胜数,但是这条路很艰辛,况且王大力始终不是根红苗正的出身,在军方高层眼里可能始终算是半个外人,想要出人头地太难,还要防止某天兔死狗烹的结局。

二是独立出来,分庭抗礼,伺机摆脱钳制,走出自己的步伐,成立完全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

但是这样就有可能和军方闹掰,军方占据着大义,是正统,哪怕末世已经混乱成这个样子了,救援幸存者的时候一说自己的军人,幸存者的态度语气完全不一样,甚至好多人会痛哭流涕,哭喊着终于等来了你们……

假如自己一亮身份,说自己是民间组织武装力量,幸存者可能心里第一感觉就是:这是好人吗?不会是土匪窝吧?

一个好的身份能给行动带来无数的便利,观沧海的曹老板还要狭天子以令诸侯呢,这意义完全不一样。

同时假如军方不争气还好,一旦军方成了气候,那自己就要被划归“叛徒”、“土匪”这个行列里面,战争结束之后自己会被剿灭、清算,那时候再想投入军方的怀抱?对不起,人家可不收了。

所以,第二条路其实比第一条路更难,要在根基薄弱的情况下以远超军方十倍百倍的速度发展,还要有大量热武器和忠诚的下属,否则和军方一照面,人家机枪火炮一端上来,自己直接投降算了。

两条路都不好走。

当然,还有王大力一直心心念念的第三条路可选,那就是做一队游侠的角色,七个人浪迹天涯四海为家。

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每个人又都有牵挂,不说别的,至少每个人都早晚要成家的吧,这就有了家属。

到时拖家带口的,怎么浪?遇见心怀叵测的地方势力,自己倒是不怕了,家眷怕不怕?能扔下家眷自己跑路吗?

还不是早晚要有个据点?否则拿什么保护家眷?

有据点,就要建立武装力量,就要迟早和军方照面,这还不是迟早要走回第二条路?

而且晚走还不如早走,至少能多一些发展的时间和机会。

王大力拿不定主意。

胡文博却笑眯眯的劝他不要着急,先这么混着,反正一时半会儿还不到必须要做出决定的时刻。

后来王大力先去休息了,胡文博却和黄云飞王医生张海龙四个人聊到了深夜,也不知道他们都聊点什么。

临行前他看到胡文博做了一个弯弓射箭的姿势,却不解其意,也没有多问。

……

军队是一个很公平的地方,特别是战争时期,你有能力你就肯定能得到与自己能力相对应的地位;如果你是个草包,那你身居高位也坐不稳,下面的人不愿意陪你送死。一将无能拖累三军,你不能带给下面人一个好的未来,那你就不配坐在那个位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