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引力波(2 / 2)

让人没想到的是,当其他人都开始向往诗和远方时,张斌的研究,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两颗卫星卫星检测到了极微弱的位移数据。

波动的位移数据,是一前一后出现在两颗卫星上的,时间正好等于光从一颗卫星,传播到另一颗卫星的时间。

这意味着有一个引力源,正处于两颗卫星连线的某处,而且距离应该不会太远。

这个区域的引力源,只能是某颗未知的小行星。

它发出的引力波,以光速传播,先后扰动了两颗卫星,被忠实的记录下来。

当然不排除,更遥远天体的引力变化,引起的数据变化。

人类第一次发现引力波,就是通过一个确定的双恒星系统。

两颗恒星互相绕着对方转的时候,不断的发射着周期性的电磁脉冲,人类也是因为检测到电磁脉冲,才发现的这个双星系统。

这两颗恒星,互相围绕着转动时,会引起周期性的引力变化,给相距遥远的两颗卫星,造成了微小位移变化。

而这种位移变化是有先后顺序的,虽然只差了零点几秒,仍然让人类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

张斌寻找小行星的方案,可以说是这个方案的翻版,只是到了比当初实验环境,更为理想的太空区域。

在这里其他的干扰因素,都降到了最低,光压,大气逃逸分子,其他大天体的轨道变化,等影响卫星位移的因素,比地球同步轨道上,不知道理想了多少。

找到了小行星的大致范围,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张斌充分发挥,画格子找绿豆的精神,很快就找到了目标。

在望远镜的视野里,目标只是一团模糊的黑影,根本就没有任何细节。

完全看不出来是什么元素构成的,在这个区域内,充斥着大量的原始彗星,主要成分是冰,对星舰地球的用处并不大。

按照估算出基本的尺寸,也基本印证了彗星的可能性很大。

不能探明目标,当然也不能冒然发射探测器,无人探测器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的,用一个就少一个。

星舰地球上的资源,虽然比以前管的要宽松点儿,但还是有严格限制的。

关键时刻,看似老派木讷的张斌,又想出来一个绝妙的主意。

光学望远镜看不清楚目标,不单只是距离的问题,目标的亮度太低,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张斌提出的办法是,用大功率激光,照射那个目标。

这个办法消耗的主要是能源,并不消耗稀缺的金属材料。

强激光照射到几个天文单位之外,光斑已经扩散的很大,照射到小行星上能量,已经微乎其微,但就是那么短暂的十分之一秒,望远镜看清楚了行星的表面。

这是一颗外形像土豆的行星,或者说是一块巨石。

直径超过一千米,光谱分析应该是一颗铁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