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荧惑守心(1 / 2)

大秦万万年205荧惑守心钦天监李未戌说道:“臣夜观天象,火星有侵入心宿之象,乃荧惑守心不详之天象即将到来之兆,国家恐有厄运。望陛下早做准备!”

“什么?荧惑守心?”始皇帝惊讶地问道。

大臣们听了也大惊,齐齐望着李未戌。

原来古人称火星为“荧惑”。由于火星荧荧似火,行踪捉摸不定,因此我国古代称它为“荧惑”。但火星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都被认为是战争、死亡的代表。美丽的土星、距离地球最近的外行星火星和天蝎座最亮恒星“心宿二”,三者依次连成一条直线,这稀奇天象,大约30年才发生一次,但是古人不懂,将奇怪的天象视为不详之兆。他们将火星比作帝王,土星比作太子,心宿二比作庶子。意思就是太子和庶子守在帝王身边,与帝王争辉。暗指帝王将不久于人世或者大病一场。

“正是荧惑守心来临之逃,而且就在今夜,肉眼可见也!”李未戌解释道。

“众位爱卿!有何可解?”始皇帝问道。

整个大殿无人敢吭声。因为谁吭声就说明他对皇帝不满,谁敢对帝王说不满呢?

正当大殿鸦雀无声之际,夫子孟昭站了出来,说道:“宋景公之时,也有过荧惑守心。景公很担心。

司星子韦说:把灾祸移给相国吧

景公说:相国是我的股肱。

子韦又说:移给百姓?

景公说:百姓是为君之本。

子韦又说:移给年岁?

景公说:年岁不好,百姓就会困乏,我还给谁当君主啊!

司星子韦说:您这三句有君主之德的话,上天会听到的,荧惑应该会移走的。

于是他们等了一阵,果然移了三度。宋国因此免于祸。陛下只要勤于政务,心怀天下臣民,虽荧惑守心,又有何惧?”

始皇帝听了,稍微宽心道:“孟夫子言之有理。朕自思之,朕最近常迷失于舞乐酒色之中,此乃上天警示于朕也!”

右丞相冯去疾站了出来,说道:“陛下不必过于忧虑!还记得十余年前,天坛宫常遭雷劈。大家都以为是上天惩罚失德之人,而安南侯黑山却说,风雨雷电乃自然现象,只需在大殿高处装上避雷针,大殿便可免受雷击。现在十余年过去,再无天雷击中天坛宫。这荧惑守心与风雨雷电一样,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罢了!”

始皇帝听了,叹道:“若黑山在,定有不一样的解释。但是朕反思,最近数月也确实是沉迷于酒色之中不可自拔!传朕旨意,自今日起,朕搬回咸阳宫,每日正常朝会。待春天,朕要再次东巡。”

大臣们听了,异口同声道:“陛下圣明!”

……

刺桐城内,黑山接到一封飞鸽传书,从所用的纸张看,便知不是张进和陈平的来信,而是始皇帝通过黑冰台发过来的。

“皇帝陛下怎么会通过黑冰台给我传递消息呢?”黑山带着疑惑打开字条,看了一遍,自言自语道:“荧惑守心?这萤惑守心是什么意思呢?”

身边的吴不凡立刻回答道:“荧惑指的是火星,荧惑守心指的是火星闯进土星与心宿二星之间。此乃大凶之兆也!”

“哦!这样说我就明白了!你说什么?大凶之兆?真是胡扯!”黑山边思考边说道,“准备纸和笔,我说你写,我们现在就给始皇帝回信。”

待吴不凡准备好纸笔,黑山便开始说道:“日月星辰等天体以各自的规律运行,绝非神、人能左右。陛下完全不须顾虑。陛下如有疑惑,可在地上画三个个同心圈,令三人在圈子上以各自不同的违度均速行走。在某一时间内,三人会排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将这三人比做火星、土星、心宿二星。那三人排在同一直线上时就是荧惑守心的自然现象,与旁边在看的人根本没有半点关系。陛下若能多多体恤百姓的辛苦,让天下百姓好好休养生息,大秦帝国自会蒸蒸日上,四方诸夷也会竟相来朝!大秦盛世指日可待也

。”

收到黑山的回信后,始皇帝立即命人照着黑山说的方法去试了一下,果然如此,当即心中就释怀了!

转眼冬去春来,大地又开始万物复苏。大秦帝国的驰道交通网也基本完工。始皇帝计划将从咸阳出发经南阳郡、南郡、九江郡、会稽郡,再一路向北经陶郡、琅琊郡、临淄郡、济北郡、河间郡、广阳郡、渔阳郡,再转向西经过上谷郡、代郡、雁门郡、云中郡,最后再从九原郡直道经上郡南下回咸阳,几乎将中原三十六郡都绕了一圈。由于计划出门的日子太长,只带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国尉蒙毅、上大夫姚贾等三位重臣随行。始皇帝又指定皇子胡亥随驾出行,胡亥之母母胡姬是肤白碧眼的胡女,胡姬早早就去世了,胡亥继承了秦人与胡人的基因,长得一表人才,很受始皇帝喜爱,早早就让精通律法的赵高做他的老师,并让他娶了左丞相李斯的女儿。此时的胡亥已经是一个俊美少年。

皇帝巡游的队伍浩浩荡荡出发,到南郡时,听说九嶷山在南郡之南,便临时变道南下进入长沙郡,到九嶷山祭拜舜帝,祈求舜帝保佑大秦江山永固。然后再转向会稽郡。

夏初,黑山奉旨带着雪儿公主北上会稽郡皇帝行宫,准备迎接始皇帝的到来。会稽行宫位于会稽山下,原来为越王王宫,后楚灭越,越王宫变成楚王行宫,秦国灭楚国后,秦始皇又对这座越王宫进进修葺,成了始皇帝的行宫。

“会稽郡守杨嘉率本郡属官拜见四公主,拜见安南侯!”杨嘉和一众官吏施礼道。

黑山左手轻轻搂住雪儿的腰,右手一边和大家打招呼一边说道:“大家都是同僚,不必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