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明清军力失衡之战(1 / 2)

十八日,官兵攻下水城,叛军被俘者千余人,自缢及投海而死者四、五千,至此,始完全收复山东。

崇祯六年二月十三日,孔有德率叛军近万人突围,弃城登船而逃。

驻守在旅顺、长山、鹿岛的东江总兵黄龙,预计孔有德兵败后必经长山、旅顺而投奔后金,早已严阵以待,周文郁等也穷追不舍。

孔有德部在旅顺一带登陆后,黄龙率兵伏击,擒获孔有德部将毛有顺、毛承禄等人,大败叛军,而孔有德、耿仲明等率余部逃到盖州。

崇祯六年四月,孔有德、耿仲明率叛军及家眷一万多人在辽河口与济尔哈朗、阿济格、杜度率领的后金兵会合,被要求剃发易服,登莱之乱遂告结束。

由于孔有德带来了后金急需的舰队、红夷大炮及匠人,所以皇太极对他们的投降极为重视,亲率诸贝勒出沈阳十里迎接,并使用女真人最隆重的“抱见礼”相待,仍以他为都元帅,安置辽阳,自成一军,称“天佑兵”,给予特殊待遇,随后便引后金兵攻占黄龙所在之旅顺。

吴桥兵变出现在大明和建奴攻守相易的关口,从此彻底改变了双方的军事平衡,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之后明清交战的作战方法。

虽然此战以官军胜利告终,但登莱局势彻底糜烂,山东腹地也遭到蹂躏。

大明丧失兵力数万人,良将十多员,战舰、大炮、粮钱无数。

此战过后,登莱荒芜,东江动摇,海上牵制不再被提起,战略进攻更是无人问津,从此建奴来自东面与南面的军事威胁被彻底消除。

吴桥兵变的发生,源于辽西与东江的长期对立,诱发于大凌河之战与山东登莱等处军民长期对东江兵的排挤,糜烂于长期的文贵武贱、武备松弛与指挥混乱。

回想了一番关于吴桥兵变的来龙去脉后,朱由校朝袁世振问道:“现在的山东巡抚与山西巡抚分别是谁?”

“回陛下,山东巡抚是去年六月上任的前江西左布政使冯嘉会,山西巡抚则是今年三月接替武之望致仕后的郑三俊!”袁世振答道。

“跟朕介绍下两人!”朱由校对这两人并没有太深的印象,他知道郑三俊是东林党,但冯嘉会几乎没有什么印象。

袁世振整理一番两人的信息后,开始答道:“是,陛下,冯嘉会嘉靖四十三年生人,字文亨,直隶河间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观政于工部,翌年授山东冠县知县。

万历二十七年丁忧,终制后起复为陕西华阴知县。

万历三十五年八月授山西道监察御史,万历三十八年巡按山东,万历四十七年升太仆寺少卿,隆武元年三月调任江西左布政使,隆武三年六月调任山东巡抚,接任调任广东的南居益。

郑三俊万历二年生人,字用章,号元岳,江东池州建德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直隶元氏知县,累任南京礼部郎中,归德知府,福建提学副使。

泰昌元年召为光禄寺少卿,后改为太常寺少卿,隆武元年五月调任浙江左布政使,今年三月接任因年龄致仕的山西巡抚武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