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主张复古——张以宁(1 / 1)

张以宁,字志道,因家居翠屏峰下,自号翠屏山人,古田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以春秋举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明灭元,复授侍讲学士。着有《翠屏集》、《春王正月考》等,张以宁论诗主张复古,为明高棅复古理论开了先河。

张以宁,生于古田县城官宦之家,父张一情,元时任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幼聆母训,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后考中进士,任浙江黄岩县判官,后升江苏县尹,因执法不阿,触犯豪门,莅任不久便被罢官。此后流落江淮、扬州一带达10年,其间,精研《春秋》,寄情山水,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元惠宗异其才,而召为太子监助教,累迁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以宁精通经、史,又擅长诗文,深受在朝宿儒赏识,被誉为“小张学士”,名噪一时。此后20年,他一直在元大都供职,虽身处京城,却眷念故乡,《送重峰阮子敬南还》等名篇,就是他怀乡恋土之作。

朱元璋灭元后定都南京,改国号大明,命以宁继任翰林侍读学士。朱元璋登钟山观赏山川形胜,以宁、秦裕伯、朱升等扈从,行至拥翠亭,命三人即景作诗,以宁顷刻立就,深受赞赏。不久,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来到南京,宋濂少时就仰慕以宁才华,此时晤面,相见恨晚,他们各自拿出力作,相互观摩切磋,彼此心折。以宁长于诗,宋濂擅为文,此后他们诗文频往,剖心唱酬,时人誉为“双星聚会”。

张以宁,奉旨持节出使安南,以宁已经七十高龄,奉使安南,归途中卒于交州,太祖闻讯,命驿丞张禄赐葬于县治西南安马亭,并恩赐三年食禄以抚恤其家。

张以宁长于经史,尤精于诗,作为由元入明的诗人,接触现实生活与多艰民生。他在临终时所作的《挽诗》就是这方面的力作,在艺术风格上,其诗上溯秦汉,下宗李杜,以多用口语、浅近朴实、造意清新、情感浓烈而见重于时。

卒后,着名文学家宋濂,曾为其《翠屏集》作序云:“入丰腴而不流于丛冗,雄峭而不失于粗厉,清圆而不涉于浮巧,委蛇而不病于细碎,诚可谓一代之奇作矣!先生虽亡,其绚烂若星斗、流峙如河岳者,固未始亡也;信诸今而垂于后者,岂不有在者乎!”

张以宁生前着有《春秋论断》三卷、《春秋尊王发微》八卷、《春秋春王正月考》一卷、《翠屏集》四卷、《淮南集》一卷、《南归纪行》一卷,还撰写《题郭诚之百鸟图》等名篇。今多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