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樗里疾、甘茂说的话,并非不无道理的。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句话秦王荡以为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人的秉性、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古代的读书人一般都是文弱的书生,他们手不沾土,脚不粘泥,有的严重脱离劳苦大众,有的还自命清高,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一般处在顺景时还好,但凡一有点风吹草动,或稍有点对自己不利的地方,就要么放弃正义,要么昧着良心说假话,甚至是做出负心的事情来。
他们大多就像这幅对联中讲述的那位秀才,人家屠夫仗义救了他的性命,他在强权的威逼利绣下,反而倒咬一口,与仇人沆瀣一气,当堂翻供,这或许就是所谓旧文人的劣根性。
相反,屠狗之辈,他们头脑简单,接触的都是些凡夫俗子,但大多受古戏文、说书人的影响,因为自古江湖上多是侠义的剑客,所以他们脑子里反而都是古道热肠。
当然了,这个时代,文武不分家,士子一般都学过六艺,文武兼备的。
只不过读过书的士子,见多识广,城府颇深,花花肠子可要比粗鄙的百姓多的多。人人读书,人人都追求高官厚禄,谁为国家作战,谁为国家耕地?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子夏,你有何看法?”秦王荡又将目光放到弥子夏的身上。后者本来是一言不发,看见秦王荡询问自己,不得不低着头,回答道:“王上,臣的看法与严君、甘相的大致相同。”
“王上开启民智,何苦来哉?士子与农家子弟,不是一个阶层,且不说王上要提拔,要开启贫苦出身的农家子弟的智慧,千难万难,要耗费巨大的财物,最终,都有可能得不偿失啊。”
“王上可知道坊间的‘魏才秦用’之说?”
“自然知晓。”秦王荡微微颔首道。
“魏国曾是霸主大国,盖因其土地肥沃,位于中原之交通要地,利于商旅往来,再者,就是君明臣贤之故。魏国鼎盛之时,人才是天下列国当中最多的。魏有其才,故成其大,故成其强,秦有魏才,方能东出而称霸天下!”
闻言,秦王荡陷入了沉思。
樗里疾趁势进言道:“王上,弥子所言极是。诸如商鞅、张仪、公孙衍、魏章等人,俱都是魏人,亦或是曾效力于魏国麾下,只可惜魏惠王没有识人之明,致使贤能明珠暗投,辗转到了秦国,他们才能一展抱负。”
“既然列国的人才能入秦,为王上所用。王上又何必花太多的心思培养人才?”
秦王荡依旧沉默不语。
甘茂道:“王上,士不唯秦人,这是先王临终前所言,难道王上你忘记了吗?先王之意,是要王上你任贤用能,无论是秦人、魏人,还是齐人、楚人,只要有才干,王上尽可重用,使之各得其位,各司其职,不是吗?”
看见三位重臣都这般劝谏自己,秦王荡的心志不由得为之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