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玩笑!
秦国的国策向来是东出!
秦王荡之所以对于司马错的“浮江伐楚”的战略提出质疑,是因为先知先觉。
在原来的历史上,秦国四次浮江伐楚,不说大获成功,但是收效并不显著,得不偿失。
第一次和第二次不必赘言,秦国的第三次浮江伐楚,实际上已经放弃了顺江直下,捣破楚国的基本方略。
第二次伐楚后,秦国的进攻重点又一次转回到黄河流域与魏国作战,为了配合秦国在北线的军事行动,秦军在南方也相应减少了军事行动。
直到公元前280年,司马错才再一次浮江伐楚,因为秦国正与楚国全力开展,需要同时开辟汉水和峡江两条战线,再次攻击楚国的黔中地区,配合汉水秦军作战。
第四次伐楚的时候,司马错已经不是主帅,伐楚是在蜀郡太守张若的主持下进行的,只是白起渡汉江伐楚的一部分,可以说,这个时候,秦国已经基本放弃了从巴蜀之地顺江而下进攻楚国的计划,而把战场放在了汉水流域,直至楚国灭亡,秦国也一直在执行这样一份灭楚计划。
当年司马错提出的顺江而下,出奇制胜直取楚国的计划已经无法实现,多年的战争已经让楚国方面提高了针对巴蜀防线的警惕,秦军更加难以突破楚国防线。
司马错的浮江伐楚计划,是巴蜀之地和三峡地区第一次登上全国性的历史舞台,他让人看到了巴蜀上游的地理优势。
从此以后,历代南下作战必取巴蜀,但司马错利用巴蜀计划则彻底失败,几十年间空耗了大量巴蜀之地的资源和人力,给秦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而司马错却始终无法突破楚国的巫郡,跨越三峡,最后一次虽然秦军占领了巫郡,但是那是秦国浮汉渡江计划的成功,巴蜀只是一个侧面的小战场。
司马错的计划和理论应该说都是不错的,他提出的巴蜀通楚地必有大江和后来的伐黔中等战役也证明他作为最高军事长官对西南一代地理的熟悉程度,但是他的理论太过于超前了,也过于低估了巴蜀山川的险峻,和大江的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