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王殿下此言差矣!\"
众人循声望去,一六旬谏官,步履沉稳的走出队列,恭恭敬敬的向梁帝行了一礼,随后看着誉王的背影,沉声道:
\"东宫身为储君,应成为臣民的表率,无论错误大小,都应明其过,纠起错,立其身,岂能轻易揭过......\"
对于说话之人,萧景毅有些印象,虽然谏官有规谏君过,劝谏天子过失的权利,但那也要看君主是谁。
谏官张正,虽然刚正不阿,头铁程度与大唐魏征有的一比,但是才能却相差甚远。
再加上梁帝并非唐太宗,没有那心胸与野望,也就导致大梁的谏官,并不受待见。
萧景毅才刚收回视线,便无意发现,誉王看见谏官张正出现时,嘴角的那抹冷笑。
略一琢磨,心中了然。
看来誉王当众为太子求情,一是不让梁帝起疑,二就是当众引起谏官的激烈反应,从而给梁帝施压。
要么梁帝明示太子之过,要么就解封东宫禁制。
可若是解封东宫,与明示太子之过又有何区别?
梁帝淡漠的扫过谏官张正,视线穿过誉王,停留在一直沉默不语的萧景毅身上,冷不丁问道:
\"汉王,你的看法呢?\"
突然被叫,萧景毅怔了怔,上前恭敬道:
\"回父皇,东宫地位尊崇,如何定夺自然由父皇决定。儿臣认为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先稳定朝局民心,毕竟东宫之事震动太大,难免有一些野心之辈,从中作梗。\"
梁帝面露惊讶之色,虽然脸色依旧沉凝,但紧握龙椅的右手却有所松动。
而下方原本静默的大臣们,却有几人微微点头,面露赞赏。
其实,誉王刚才的言行,作为旁观者的大臣们,瞧得清楚。
虽然对方的言语之中,并无拉踩太子之意,但他与太子相斗多年,难免让人觉得有些虚伪与别有用心。
反观,萧景毅的一番说辞中,对于东宫的过错毫不关心,反倒首重稳定民心。
大臣们心中都有一杆秤,对于两人的表现自然有所衡量。
片刻之后,
见殿内寂静,刑部尚书蔡荃踏前一步,朝梁帝恭敬一礼,道:
\"启禀陛下,微臣认为汉王殿下所言极是,稳定朝局民心更为重要。\"
户部尚书沈追,见好友上前,也忙出列,恭敬道:\"臣附议!\"
\"臣也附议!\"
虽然随两人附议的朝臣人数不多,占了大约众朝臣数的五分之一。
但大多身处要职,最重要的一点事,这些人都不曾参与党争。
直到此时,朝会才有了一丝生气和意义。
静默许久的梁帝,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赞同了汉王的建议。
但在退朝离去之时,深深的看了萧景毅一眼。
然而,这一切都恰巧被誉王看在眼中。
退朝之后,
\"景毅,景毅,等等五哥,\"
萧景毅浑身望去,一张虚伪的笑脸映入眼帘。
虽然胃里一阵翻滚,但他还是强笑一声:
\"五哥叫我,可有事?\"
\"今日朝会之上,景毅的表现可是不同凡响啊。\"誉王拍了拍萧景毅的肩膀,故作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