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33b突击步兵炮】也补了8辆,如此一来唐亮手下就有了13辆【33b突击步兵炮】,当然代价就是要付出208万大洋;只是可惜唐亮还没回到腰带山根据地,否则唐亮必然将原本留在根据地的【野牛I自行火炮】全塞回车库里去,将所有的13辆【33b突击步兵炮】全部都带出来。
眼看手上还有.2大洋,唐亮干脆又买了7辆【4式炮战车】,于是又是大洋没了,唐亮就剩下.2大洋了。
当然唐亮趁着连续有运送师生和工人回根据地的主要任务完成,根据地里有了不少工人后,决定给所有坦克上都加装扶手,全面学习苏联在二战的“好经验”——装甲骑兵,一种没有马的骑兵。
“没想到咱们也得来一大批‘人肉爆反’了。”
二战的苏联由于全力将产能放在生产坦克上,其余的机动车辆包括卡车和装甲车都没大量生产,结果到1943年大反攻阶段,就发觉缺乏步兵掩护的坦克很容易被德国人击毁。
但是没有载具的步兵跟不上坦克部队,虽然从美英盟友那弄来了2000多半履带或轮式运兵车,但是跟战场上数量破万的坦克比,这点运兵车根本不够用,因此苏联只能把主意打到坦克身上——让步兵搭乘坦克作战。
为此苏联曾经在步兵营夜战条令中规定需要坦克搭载一定数量的步兵,限定轻型坦克载员5-6人,中型坦克载员8-10人,重型坦克载员10-12人。由于进行过专门的训练,再加上战场以平原为主,坦克搭载步兵随着苏联的大反攻在二战后期甚至成为主流。
苏联在产量最大的t34坦克改进型上甚至特意设计了步兵扶手,就此还催生了一个特别的兵种:坦克骑兵。
虽说苏联规定了轻中重型坦克的载员数量,但是实际使用时,那可真是能塞多少塞多少,比如t-70这种轻型坦克官方指导应该是5-6人,但是就曾经有过一张载了8个人的照片。
而“后世”俄罗斯联邦国防部中央档案馆,编号为cAmd RF 38--1420的档案中提到了一辆在库迪诺沃(Kudinovo)作战的t-70,这次坦克上足足坐了20人!
天知道他们怎么坐上去的,而更为牛逼的是,现代居然有人尝试并成功在t-70上坐了20人,虽然里头有不少是妇女儿童,但是总得来说这份记录是有一定可靠性的。
如此多人挤在这么一辆坦克上面,三哥都得直呼牛逼。
而靠着这么一手“凑活”的方法,二战中,苏联坦克运载的装甲骑兵高达100多万人,多少也缓解了对伴随坦克一块行动的机械化或摩托化步兵需求。
而华夏在西南军事行动中,更是在59式中型坦克上用背包带把步兵绑住,一辆坦克捆上了20多人!
假如唐亮也这么干,光目前唐亮手下这几十辆坦克装甲车辆就能带上500多人,足足有一个加强营。
“不过这么搞人肉挂件,还是过于凑合了,如果有正规点的装甲运兵车就好了。”
此外唐亮还从此前缴获的93式氧气鱼雷那儿获得了【93式氧气鱼雷逆向测绘图纸】,也因此这张图纸跟此前在大沽造船厂得到的鱼雷艇图纸这么一结合,唐亮终于有了第一艘可以使用的鱼雷艇——【福龙号鱼雷艇】。
只是当唐亮简单看了一下这玩意的性能后,当即惨叫一声:
“22.5节的航速,这是老牛拉破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