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风云录(2 / 2)

陈廷敬的贡献对清代实现“康乾盛世”无疑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可见他的学识及远见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令人敬仰。他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康熙皇帝的心中,滋润着他的心灵。

在“三藩之乱”平定不久,陈廷敬及时提醒康熙皇帝要利用国家安定、上下一心的大好形势,制定治国安邦的长远战略,切不可“狃于旦夕”“狃于小利”。他的话语如同一记警钟,在康熙皇帝的心中敲响。

陈廷敬深知,国家的稳定来之不易,必须抓住时机,谋划未来。他的建议犹如一颗定心丸,让康熙皇帝更加坚定了治理国家的决心。此时的陈廷敬,就像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战略家,为国家的未来描绘着宏伟的蓝图。

康熙中期,清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犹如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国家的稳定。针对这些权力之争,陈廷敬利用讲筵奏对的机会向皇帝尖锐地提出了要注意“小人”这种“暮夜之贼”的重大课题。他指出:“上德不能下达,民苦不能上闻,皆因小人从中壅塞所至。”又提醒皇帝:“君子光明磊落,即有过失,人所易见;小人巧意回邪,患得患失。凡所以贪位固宠者,无所不至。又能形人之短,见己之长,能使人主信任而不疑。故得专权而肆其恶。”这些告诫如同一把锋利的宝剑,斩断了小人的阴谋诡计,让康熙皇帝高度重视。因而当机立断,铲除了大学士明珠等权重一时的“小人”势力,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陈廷敬敢于进言,使得当时国家发展更稳定地推进了盛世来临的局面,他就像是一位勇敢的卫士,守护着国家的安宁。他的勇气和正直,如同一座坚固的堡垒,抵御着邪恶势力的侵袭。

平定“三藩”后,清政府转入恢复和发展生产时期。但长期以来,国家铸造制钱的铜远不敷用,造成了银铜二者折算比率失调、民皆毁钱作铜、金融市场失控的现象,犹如一场肆虐的风暴,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康熙二十三年八月,时任吏部左侍郎管理京省钱法的陈廷敬,上疏指出:“今日民所不便,莫过于钱价。向日每银一两,易钱一千,今则仅得八九百,其故有毁钱作铜。夫销毁制钱,其罪至重。然而不能禁者,厚利之所在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产铜之地实行“停其收税、听民开采”的鼓励政策,“则铜多而钱价益平矣”。他的这一改革建议,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干涸的土地,使得在银钱管控上的秩序得以稳定发展,不再混乱不堪。陈廷敬的智慧和洞察力,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

陈廷敬是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他的学识渊博如浩瀚的海洋,包容万物;格局和眼见宽阔如广袤的大地,一望无际;敢于进言如勇猛的战士,勇往直前;是个干实事的好官,深受民众爱戴。他就像是一座屹立不倒的灯塔,为人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他的品德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这些关于陈廷敬的事迹,冯参都是从苏培盛给的影像中得知的。因此,冯参对这位主考官陈大人充满了敬重之情。在主考期间,冯参只要有时间,就会主动请教一些自己没明白的事情。陈大人都会不吝赐教,两人也慢慢熟络起来,成为佳友。陈大人觉得冯参是个好学上进、不耻下问之人,而且能虚心接受别人建议。在这个时代,像冯参这样年轻的官员真的不多了。虽然陈大人也就三十五岁,但对于寿命只有五六十多岁的人来说,已经是半生已过的年龄。而冯参今年才十九岁,对于他来说,真的就是可以以晚辈结交。冯参一直以晚辈自居,但是陈大人却以平辈论交,可见其对冯参的欣赏。

“来,冯爱卿,跟朕手弹一局。”康熙皇帝说道。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如同洪钟大吕,在宫殿中回荡。

“遵旨,皇上您请。”冯参回道。他的语气恭敬而又不失自信,仿佛是一位忠诚的臣子,随时准备为皇帝效力。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如同夜空中的星星,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两人一边下着棋,一边聊着天。冯参可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自从昨天晚上喝了苏培盛给的灵泉水,现在脑袋非常清明,对于和康熙下棋的棋局简直一目了然。但是,他知道又不能赢皇上呀,所以还要绞尽脑汁,不能明显感觉是在让棋,这可真是一件苦差事。而且聊天的内容也要斟酌一下回答,不能让皇上觉得刻意,也不能让皇上觉得太随意。此时的冯参,就像是走在钢丝上的杂技演员,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差错。他多么希望梁九公赶紧回来呀。

梁九公带着人急急忙忙地赶到冯大人说的玻璃作坊。幸好离香皂作坊也不远,都在一个庄子上,离城也近,只有五公里的距离,路况也好走。由于马车赶得急,梁九公也是巅得一身酸软。幸好冯大人告辞时不用带垫玻璃杯的软布,作坊里已经准备好了。还有皇上吩咐来玻璃作坊协助跑腿的管事和守卫安全的侍卫一并带来,也是花了不少时间。不然还可以提前半柱香,不,皇上说以后用新的时间来说,就是三十分钟。对,还可以提前三十分钟。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康熙年间,每一个人都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他们或勇敢无畏,或智慧过人,或忠诚正直,共同书写着清朝的辉煌历史。而冯参、陈廷敬等人,更是以他们的才华和勇气,为康熙盛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