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就算做不到圆满,也要做到99%……(1 / 2)

每个人,都有心虚的时候。

普通会心虚,就连大师们,也有心虚。

或者,手握重兵的将军,他也会心虚。

这一种心理状态,是很正常的,因为宇宙是广大的。

情感世界是非常丰富的。

你不可能摸透,每一个人的心理。

不可能掌握着,世界上每一个事物的规律,每一个动物的模样,是不是?

打个比方说,《三国志》上面记载,曹操曾经写了一本新书,取名为《孟德新书》。

刚好有一个客人,名叫张松,来他这里吃饭。

他就把他这本书稿,拿给这个客人看。

张松瞟了一眼,就放在桌上说,“这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无名鼠辈写的,有什么新奇的!

你还拿给我看?

在我们老家,连小孩子都会讲里面的内容……”

张松这样一说。

曹操心里暗暗发虚,因为那个时候,社会上的书,还是很多的。

但根本做不到,每一本都去看。

张松说的这番话,使他产生了一个疑问,“难道我写的这本书,真的与战国时,那个无名鼠辈的观点相同?

这可不行,这样传出去,别人可能会说我,是抄袭古人的贼……”

为了维护自己的好名声,曹操就在张松走了之后,就把《孟德新书》烧了。

……

你说,这是不是一个悲剧呢?

还有,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欧阳修,

他曾经当过,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他在审读稿件的时候,看到了苏东坡的文章。

他就对里面这一句话:“皋陶曰‘杀之’三”,感觉很不理解。

他不知道,这句话出自哪本书。

在审稿完毕之后,他就把卷子打开一看,才知道这篇文章,是苏轼写的。

后来出榜后,他去问过苏轼,“这件事,你是在哪本书上看的?

我看了很多书,我都不知道这件事的出处。”

苏轼呵呵一笑说,“这件事,是我想当然耳。我的老师,是东汉时期的孔融,他也是喜欢随便编些典故。”

欧阳修听了之后,没有骂他,反而赞扬他,

“你这个人,真会读书,把书都读活了。

几十年后,你的文章,一定在我之上,你的名气,也一定在我之上。”

……

30年代,有一个人叫沈尹默,他曾经是光绪年间的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