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难民潮(1 / 2)

“九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九月,秋风萧瑟,天地一片肃杀之气。

天空上愁云惨淡,

似乎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在楚国跟吴国的边境,有一道烽火长城阻隔。

这道烽火长城,就修建在连绵千里的紫霄山脉之上。

只因楚国跟吴国双方之间2000多年来一直战争不断,楚国的君王不得不筑起长城,保护国门。

处于长城脚下,有两座大的城池,一座叫飞鹰,一座叫落霞,就是楚国边防军队的驻地。

两座城池相隔千里,互相呼应。

遇到紧急敌情,烽火连天,不仅仅是发出信号,也有阻挡敌军越境的作用。

那自然不是普通的火焰。

只是,现在两座城池所在的山顶上,站在烽火台上负责了望的百夫长都有点懵——

“至少有两万多吴国难民涌过来,要不要点烽火?”

只是难民,又不是大军过来,点烽火肯定是不合适的。

谎报军情,

按照军法处置也是非常严厉的。

在长城上面,负责了望发信号的士兵没有多少人,没有办法阻止这些难民,像潮水一样漫过长城。

去到楚国的那一边。

负责点燃烽火的战士,是信号兵。

他们主要负责发信号。

正儿八经的战斗人员没有多少。

发了信号以后,在离长城百里远的地方有个军营。

那里的军队,就是作战主力。

没有发信息,军队不会乱动。

百夫长看着就像蝗虫过境的难民潮,心里嘀咕:

“唉,但愿我没有犯什么错吧!

这些可是无辜难民。

他们吴国现在倒霉了,被魔修大军占领。

每一天都有大量难民逃到楚国避难。

吴国以前跟我国之间战争不断,

但是这些老百姓,

是无辜的啊!”

边境两座城池,都同时发生这样的情况。

难民已经聚集在城门下面。

这些吴国的难民,看起来一个个面黄肌瘦,一脸惊恐。

没有特别可疑之处。

因此在城门上的守将为难了:

“这些无辜的难民,要不要把他们放进来?”

根据火武大帝颁布的关于难民收容策略,基本原则就是——

能够接受,就多接受一点

因为当前的大局,需要抛弃前嫌,联合每个国家的每个群众,大家共同抵抗魔修,不能见死不救呀!

至于难民的吃喝拉撒,他们的生活开销,朝廷还有一笔专款用来专用的。

“可是根据我以往的经验,这些难民里面会不会混杂魔修的斥候,以及吴国伪军呢?”

看来守城的将领,经验丰富,考虑也比较周密。

不能滥发同情心,随时保持警惕。

边境重地,

一不小心,那就是万劫不复。

“曹将军,我看这些难民里面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就吴国的普通民众。

他们身上也没什么法力波动,应该不是修士,也不会是战士。

他们符合我们的难民收容政策的条件。

既然他们来了,我们必须敞开大门啊!”

难民收容政策里面,是有规定——

不能无故刁难、无故阻挡难民入城,

否则也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曹将军眉头紧皱,对这一位参谋长说:

“既然如此,那么刘参谋,你就带领一队人马,开门查看一下他们的底细。

这样,才比较稳妥一点。”

“呃,这个事情让属下去办理?

好吧!

遵命!”

刘参谋有点意外,他可是个文官。

哪有文官亲自去一线检查难民的?

看来,自己提出这个建议,让这个曹将军很不高兴,他故意跟自己穿小鞋啊!

没办法,在部队,上级命令必须执行。

于是这位刘参谋带领100多名守城士兵打开城门,跟这些难民近距离接触。

听他们说话的口音,

感受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气息,

是不是都有吴国老百姓的特征?

是不是魔族的斥候伪装的?

是不是吴国的伪军伪装的?

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检查。

刘参谋看到难民中,有一个书生模样的鹰钩鼻大叔,觉得奇怪。

因为他身上穿得比较干净,没有大包小包的挂在身上。

而是手里拿着折扇。

貌似富家子弟出来游山玩水。

而且神色比较从容,嘴角微微上扬,挂着谜一样自信的笑容。

好像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一样。

在难民中鹤立鸡群,不让人多关注几眼都很难。

如果他还真是一个富家子弟,又何必跟这些难民混在一起,来到楚国呢?

刘参谋立即朝这位中年书生走过去,一脸疑惑问:

“这位先生,你是吴国哪个城邦的?

叫什么名字?

家住哪里?”

这位中年书生彬彬有礼地把扇子收了起来,然后对刘参谋抱拳说:

“啊,我的名字叫做范立。

我的家,在吴国的都城古苏。

我干什么的?

这个东西……

好吧,那我就跟你说实话吧!

我是吴国的国师。”

这位刘参谋不由一愣,急忙后退一步。

再仔细瞧瞧这一位中年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