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圣仁之途 高山仰止——孔子的自谦与垂范》(1 / 2)

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孔子说:“说到圣和仁,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学习和实践圣仁之道从不厌倦,教诲别人从不疲倦,只能说如此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生做不到的。”

首先,“圣”这一概念,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象征着一种超凡脱俗、登峰造极、尽善尽美的至高境界。它意味着一个人在道德层面达到了纯粹无瑕的境地,其品德如璀璨明珠般闪耀着仁爱、正义、智慧和勇敢的光芒;在智慧方面,拥有对世间万物运行规律的深邃洞察和精准把握,能够洞悉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在行为举止上,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符合天道人伦的至善准则,成为众人敬仰和效仿的光辉典范。

“仁”,作为儒家核心价值观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其内涵丰富深厚、源远流长。它涵盖了对他人发自肺腑的关爱、同情、尊重与无私帮助,这种情感犹如温暖的春风,吹拂着人们的心灵;仁还体现在对道德原则的坚定不移的坚守,无论面对何种诱惑和压力,都能毫不动摇地扞卫正义和公平;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展现出宽容大度、友善亲和、正直诚信的品质,以善良和慈悲去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岂敢”,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字眼,实则蕴含着孔子极其深沉的谦逊之意。孔子深知圣和仁的境界之高远辽阔、艰难险峻,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尚未完全达到这样的巅峰境地,所以用“岂敢”来表达自己的不敢自诩、不敢妄称。这种谦逊并非出于表面的客套或虚伪的做作,而是源自他内心深处对道德境界的无上敬畏和对自我完善永无止境的执着追求。

“抑”在此处起到了精妙的转折和承接作用,将话题从对圣和仁这一崇高境界的评价巧妙地转向对自己实际行为的坦诚陈述。它意味着“不过”“然而”,自然而然地引导出后面对于自己在追求圣仁之道以及教诲他人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坚定态度。

“为之不厌”,其中“厌”字所表达的是厌倦、厌烦、懈怠之意。孔子以坚定的语气表明自己对于追求圣仁之道始终保持着如燃烧的火焰般炽热而持久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无论在这漫长的征程中遭遇多少艰难险阻、挫折困苦,都从未产生过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厌倦情绪,始终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

“诲人不倦”,“诲”字意为教导、教诲、启发,“倦”则表示疲倦、劳累、厌烦。孔子着重强调自己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始终怀着一颗无私奉献、充满耐心和关爱的心,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重复多少次相同的内容,都从不因为工作的繁琐和辛苦而感到丝毫的疲惫和厌烦,始终如一地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履行着教育的使命。

公西华所说的“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其中“正唯”二字意味深长,深刻地表达了“正是因为”之意。公西华通过这一感慨,由衷地承认和揭示了孔子这种对圣仁的不懈追求和无私教诲的精神境界是他们作为弟子目前难以企及和效仿学习的。这一回应既体现了公西华对孔子的深深敬仰和钦佩,也从侧面反映了孔子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