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开诚布公(2 / 2)

铮骨大明 酒老五 1014 字 10个月前

太子仁厚,在军中、朝堂以及诸多藩王中威信卓着,他若能继承大统,天下自安,然而现在太子已经不行了……

诸王蠢蠢欲动,固然是觊觎那至尊宝座,但是何尝不是要自保。

燕王雄武最像陛下,而秦晋二王又不为皇帝所喜,故而燕王认为自己并非毫无希望。

然而在我看来,立燕王为储,绝无半点可能。”

道衍奇道:“檀越如此笃定,贫僧倒是想听听高见。”

“高见不敢。”冯毅呵呵道:“因为洪武皇帝说句好听的叫英明神武,颇有决断,说不好听些便是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他追求完美,总结历朝历代教训后便想要立万事不移之法传诸子孙,想要子子孙孙在他限定的框架内严格执行自己定下的政策,如此一来在皇帝眼里,就会没了纷争,大明自然就能传之万代。

颁行《大诰》《祖训》皆是如此,只可惜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终究是那么的残酷无情。

人吃五谷杂粮,怎么可能没有私心杂念,他立下的大法祖训其中弊端重重,或许皇帝自己也清楚,但是他选择了相信或者也是因为性格使然让他根本不愿意去承认。

那么既然皇帝在祖训当中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他就不可能亲手修改或者废除这一制度,这不是要面子的问题,而是废除这一制度在他眼里就意味着纷争,意味着动乱,是弊远远大于利,所以劝谏无用。

所以说就算洪武皇帝立子为储,皇帝也只会立秦王朱樉,晋王都没半点可能,更别说燕王了。

至于什么燕王像不像皇帝,这一点毫无用处,因为就算是英明神武如洪武皇帝也不敢保证后世继位的嫡长子个个都是明君,所以在祖训中提及若皇帝身边出现奸邪,诸藩王可起兵清君侧,名为靖难。

皇帝把朱家人想的太好了,把人的私心想的也太好了……

这一套理论依据支撑起了皇帝宏大理念,却也为后世埋下了巨大隐患。

若立秦王,皇帝希望他的其他儿子能够成为臂助,不立秦王便只能立孙。

按祖训,嫡长孙为储君,如今的嫡长孙是朱允炆,但是和皇子不同,太子一死,秦王就是当之无愧的嫡长子,但是朱允炆是由庶而嫡,从理论上而言,朱允熥同样可以成为储君的争夺者,这甚至都算不上钻了祖训的空子,也可以为后世树立起一个标杆。

但是朱允熥和朱允炆这两位皇孙谁能成为储君,和燕王没有一文银子的关系,燕王真正关心的问题核心说到底只有两个。

一个是他有没有机会继储,若有该如何运作,这也是大师此番前来金陵最重要之事。

另外一个则是他需要考虑乃至未雨绸缪之事,一旦皇孙继位,继位新君若是觉得压不住他的这些叔叔们,会不会痛下杀手,比如削藩,届时燕王又该如何自处,是乖乖的任人宰割,还是打着祖训的旗号……

奉天靖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