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下午时分,亲卫队的选拔才彻底结束。
各个职位的人员,都是经过武比选拔上来,众亲卫也是心服口服。
“张三才,刘大力。”
李恪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活动了一下筋骨。
“属下在!”
惋惜的看着比试结束,听到李恪的呼唤,俩人忙低头回应。
“去打探一下,益州城周围,哪儿有盐场,可愿售卖?”
“是!王爷。”
二人领命而去。
竖日,李恪洗漱完毕后,张三才和刘大力就进来禀告,昨天所探查的盐场事情。
“王爷,我和刘大力俩人,奔跑了附近所有的盐场,无一欲售卖,并且这些盐场,全部控制在河东薛氏的手中,殿下想要弄过来,恐怕是不能够啊!”
李恪站起身来,扶着额头,不断的来回走动,益州不靠海,想制造海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难道自己昨天才吹得牛逼,今天就要让其破灭。
不行,一旦破灭,自己在亲卫中的威望,一定会一落千丈,。
自己此前,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了,看来,自己的会一会这河东薛氏了。
李恪甚至都想着,把盐场抢过来,可是想着自己现在的实力,还是作罢。
想要灭掉河东薛氏,自己得把益州的军队,像现在的亲卫营一样,改革之后,彻底的掌握在自己手中之后,一举摧毁才行,免得斩草不除根,落得自己身死他乡。
河东薛氏,就是后来大唐名将薛仁贵的家族,自己也想拜见一下,这位民间传奇人物,看能不能收到自己手下。
想到此处的李恪立即修书一封写道:“本王听闻,河东薛氏之中,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俊才比比皆是,欲见识其风采,本欲亲自登门拜访,但本王初来益州,军务繁忙,离身不开。本王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想目睹一下河东薛氏的风采,又本王有要事与河东薛氏家主薛老先生相商,特此文书告知薛智庸老爷子,劳烦其不辞辛劳,来本王府上一叙,本王必扫榻欢迎,坦诚相待。”
为了这盐业大计,李恪不吝言辞的拍着河东薛氏的马屁。
派张三才快马加鞭的给河东薛氏送去,并让其在河东,寻找一位叫薛仁贵的少年。
远水解不了近渴,现在李恪急需钱财,遂让刘大力,把一连连长刘二奎找来。
让其安排俩个排队,去买取益州范围内的所有盐巴,并查看益州内所有盐井的情况。
安排一个排队,听从刘大力指挥,制造制作细盐的装置和场地,并教会这一排队人员,如何制造细盐。
几日下来,由于李恪的大力收购盐巴,益州郡内出现盐巴供不应求的局面,盐巴价格开始上涨。
李恪及时的把细盐拿出去贩卖,没想到细盐居然卖到了五十钱一斤,遭到当地仕绅的疯狂抢购。
瞬间李恪的腰包就鼓了起来,腰缠万贯的李恪,开始规划起接下来的任务。
自己的亲卫们,还要进行训练,所以李恪首先就得招兵买马,大量的雇佣人力。
从买进,制作,销售,一律的雇佣附近的老百姓,健壮的贫苦百姓优先,每个劳力每月一贯钱的月奉。
招募的人员在亲卫队的指挥下,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才把制盐的工序,熟练掌握。
缓过劲来的李恪,派人专门给李二送去了俩车,自己制作出来的盐巴,和自己运往京城,贩卖盐巴的商队,同时出发。
与此同时,侯佩玉的奏章也向长安城出发,参奏蜀王不理益州军政事务,全心制盐,甚至耽误亲卫队的训练来制盐,本末倒置。
并且把益州范围内盐价上涨,老百姓吃不起盐巴,皆因蜀王李恪大力收购盐巴的事情,也写在了奏章上。
半个多月过去,亲卫张三才,带着河东薛氏的家主薛智庸和一个年方二八的少年,回到了蜀王府。
蜀王府内,李恪打量着年仅古稀,满头白发的薛智庸说道:“薛老年事如此之高,能不远万里赶来我蜀王府,本王真是不甚荣幸啊。”
薛智庸忙满脸微笑的回到:“老朽和我河东薛氏,能得殿下如此美誉,真是三生有幸,哪怕跑断老朽这俩条腿,也得来拜谢一下蜀王殿下的盛誉。”
彼此寒暄了一会,李恪言归正传的说道:“薛老先生,你河东薛氏掌握我大唐半数盐田,不知年产几何。”
薛智庸得意的伸出三个手指悠悠说道:“我薛氏一年产盐能达三百万石。”
李恪略一沉吟的说道:“本王欲吃下你这所有产量,你能给本王多大的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