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姑姑看来,这两人条件真是很合适了,赵卓真要顾着娘家,正好她哥哥家儿子多,不差这一个儿子。
而且因为他刚回城,家里有些住不下,能和赵卓真结婚住到赵家去,正好给家里省点空间,虽然会被别人质疑成是倒插门,但他们自己知道不是就成了。
而且她一直都挺喜欢赵卓真这个姑娘的,做事多干脆麻利啊,从小小年纪就能家里家外一把罩,她就没见过这么厉害的姑娘,作为儿媳妇可能会太厉害了些,作为侄媳妇就要是没关系了。
于是他姑姑很热情地向赵卓真推销自己的侄子,奋力撮合两人,赵卓真一开始没抱什么希望,不过是不忍心拂了同厂子大姐的面子,才勉为其难去见了一面。
没想到一见面,嘿,居然长得还不错,虽然在农村晒得有些黑有些瘦了,还是比她之前见过的人好太多了,人看着还文质彬彬的。
有了之前的对比,赵卓真对这个人就满意了不少,不过她可不是傻呼呼的小姑娘,见了长得好的就冲昏了头脑。
她是知道的,现在很多回城的知青之前都在乡下结了婚,现在为了回城抛妻弃子,表面看着光鲜,其实在乡下还有一个家呢。
她一点也不想做接盘的冤大头,于是很认真地打探了这个相亲对象的情况,不只是从他大姑那里,还去了知青办,还找了和他下乡到一个地方的其他知青,可以说是很全面了。
赵卓真这个相亲对象叫孟平,从打听来的消息里,赵卓真得知,他之前插队到了西北农村,那边条件艰苦,他一直都坚守着回城的希望,没有在当地找人结婚,算是少数坚持下来的人。
也正是因为孟平没有和当地人结亲,安排回城时才会优先安排他。因为那些和当地人嫁娶了的是没办法直接回城的,就算能回来,也只能自己一个人,不能带着当地的家庭回来,所以又是一番扯皮,离婚的离婚,安抚的安抚,没有像他这个孤家寡人那么简单。
了解清楚了这些个情况,赵卓真才算放心下来,和孟平议亲。
还别说,她要结婚的消息传出去,又一次成了话题中心。之前给她介绍过对象的那些人都对赵卓真和孟平这桩婚事评头论足。
在那些人看来,实在是无法理解,赵卓真挑挑拣拣居然就选了这么个对象?
她们介绍的人哪里就不如孟平了,至少那些男人是有正式工作的,特别是那个二婚的,还是个小主任呢,哪里不比孟平好了,孟平刚返城,连个工作都没有。
别看她们劝赵卓真时都说“你年纪不小了,家里又是那么个情况,别那么挑了”,其实赵卓真现在的条件在她们看来算是很不错了。
她自己有工作,还是坐办公室的,清闲又体面,而且她当初读了高中也有学历,人又是个有本事的。
就连以前是拖累的家庭现在也不一样了,谁不知道赵卓成考上了大学,以后出来可是前途无量的,有这么个弟弟在,赵卓真的苦日子应该是到头了。
所以在赵卓真想找人结婚的时候,这些个三姑六婆才会那么热心,介绍成了一桩婚事,以后他们感激她不说,还能挣点媒人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