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的时间很快,像那个风风火火还爱翻白眼的姑娘的脸蛋。这不,姑娘坐在酒馆的柜台旁的椅子上,一手捧着把瓜子,另一只手还时不时的扒拉几下装瓜子的盘子。
怎么就这几块糖,不够吃呀!身边的两个少年,相继离开,姑娘心里苦呀。前一刻还瞪着漂亮的大眼睛,翻找着瓜子盘里的糖果,眨了一下眼睛,就垂头丧气了。早前在糕点铺子里送走周正清的时候,一脸的轻松,嫌弃的挥挥手告别,现在人家刚走,姑娘就想吃一块天下最甜的糖,心里苦就得吃块甜甜的糖才行。姑娘抱怨了一句:“亏的姐姐我没日没夜的‘照顾’你,给你尝遍了人心险恶,你倒好,偷偷摸摸的把糖都带走了,莫不是留着送给路上碰见的漂亮姑娘。”
正月十五,白天在娘亲坟前作别,夜里又在糕点铺子吃了汤圆,第二天周正清便提上连夜收拾的行囊,出发了。匆匆告别,在姑娘嫌弃的目光和老人慈祥欣慰的笑脸中,还在那位许叔拖家带口的目送里,背着行囊与那位韩先生离开这个家乡。
没有车马,只靠着一双腿,行走于宽敞官道。周正清步子有些沉重,倒不是心情的沉重,而是手腕上,那对银白的‘契阔’在周正清的驱使下,以一种‘禁锢’自身的特殊境地下给身体一刻不停的进行某种特殊煅造。
早在周正清药浴完成后,锦忆便已经将完全送给了周正清,又交给周正清一套心力炼化之法。周正清直到走出小镇的前一天,才成功的抹去那位姑娘为了让他尝尝人心险恶强行留下的最后一丝心力,成功的初步炼化这对手镯。
以那位韩先生的手段,自然可以清晰的看出周正清的身体气象。周正清修炼这个‘古怪’功法,这位韩先生自然早以知晓,皆在掌控之中。那对手镯倒是很有趣,镯子品相不俗,两个字也很不错麻。
大明国师,坐镇大明都城,各类大手笔都在那个书生的规划中,虽然错综复杂,但却有条不紊。这位韩先生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那位国师。‘分身乏术’这四个字对他来说是向来不存在的。
晌午,两人席地而坐,吃着自家中带的干粮。那位韩先生看着周正清欲言又止,不由的笑道:“想问什么?”周正清挠挠头,嘿嘿一笑:“先生饮酒吗?”随即递过腰间酒壶。书生接过酒壶:“学生敬酒,先生哪有不喝的道理”。显然是周正清补上了一个简陋的拜师礼。这个周正清向来敬重却不愿过多接触的书生,已然莫名其妙的成了自己的先生。
自赵久走后,周正清就已然没了退路,自家事,大可不必连累到谁。周正清自问没什么志向,可有些事情总得需要个肩膀扛着不是,而且只能自己扛。所以周正清走进那位韩先生的小院后,再出来,便已经真真正正的要与某些人与事来个投石问路了。
行至晚间,先生和学生夜宿大明官驿。大明每隔五十里便设有一驿,方便飞马传讯与各类官员路过休息。两人均持有一份大明军中的官牒,沿途官驿,都会提供一份食宿。
看管驿站食宿的是一位头发花白,身体却很是硬朗的老人,老人手背和脸上各有刀疤,想来是那战场上退伍老兵,看过官牒,与主管记录往来人员的一位同样年纪的老人打了声招呼,便找了两间干净屋子。周正清的房间里,两人面前的桌上,早就准备了饭菜,没有提供酒水。
若是那些官老爷,甭管大官小官,驿站提供酒水也没什么,但是若给了哪位军中人饭菜中添了几杯酒水,一旦误了差事,或者是喝酒的莽汉子做出有违军法的祸事,当事人连同驿站在内,都要掉脑袋的。这也是大明驿站,无论官驿和私驿私下里的一份默契。
时至隆冬之末,有些菜色已是殊为不易,米饭管够,容易储藏的白菜炖几块肉食,外加干肉和两碟咸菜,对于寻常百姓家来说,已是不可多得。负责驿站的老人能给拿出四样菜,已经是看在两位都是读书人打扮的份上了。按照老人原本的性情,当然是节省些的好,往来置办柴米油盐,虽然不用自己掏腰包,但花的是朝廷的钱,朝廷前几年征战四方,同时还包揽了整个大明版图内所有蒙童读书的花费,能给朝廷省着点银钱,自然就该省些。
自家的孙儿已然承了朝廷不少情了,这时候在家,已然是入了乡学,没准以后就就能读出个状元呢。自己年轻时哪有这不花钱就能读书的好事儿,刚有些力气就下地干活了。老人向来是对读书人高看一眼的。虽然奇怪两个人的军方度牒,但是两人身上都有书卷气息,特别是那个年纪稍大的书生。
读书人从军报国,老人更是敬重:“不敢给两位准备酒水,多见谅。我就不打扰了“。”周正清连忙开口:“老先生是老兵了?”原本要走出屋门的老人转身,右手抱拳在左胸一顿,将自己一把老骨头也锤的好似震天响一般,呵呵一笑:“景和二年入伍老兵,袁晓志。”周正清起身,同样右手握拳,左胸一顿,劈啪作响给老兵行了个军礼。那位白净的年长些的书生也同样起身,邀请老兵入座。
那个叫做袁晓志的老人这才坐下,也没接周正清递过来的碗筷,只是抓起一块小块的肉干:“好久没见到这么顺眼的后生了。不过我得提醒你一句,出门在外,特别是当兵入伍,少喝些酒,误了事情,军法无情。一看你就是刚入伍。当年我也是像你这般大的时候,亲眼见到一位校尉贪杯,结果无意间将军情泄露给了一位敌国谍子,虽然发现及时,但还是死了不少的缇骑才挽回损失。那个校尉过后直接被偏将斩首,尸身挂在军营三日才允许掩埋。”
那个一直不怎么言语的韩先生此时开口:“可惜了。”老人接着道:“确实可惜,我听人说,那个校尉冲锋陷阵毫不含糊,功劳簿一笔笔的都记着呢,马上就能升官儿了。不过呀,咱们行伍将士,没有什么将功折罪那一说儿,功过不能相抵,听说最后是给了校尉俩人一大笔抚恤金。
虽然可惜,但是后来再打仗,确实没听过喝酒误事这档子倒灶事儿了。再后来呀,我也用贼头换了个百夫长,跟我一起当兵的几个兄弟死的死伤的伤。要不是家里来信儿,说是我能抱孙子了,估摸着,我也就去跟那几个老兄弟作伴了。退伍回家实在是闲不住,置办了不少地都一股脑给了儿子,我就托人,找了这么个离家近的驿站,就想着再给咱大明做点事儿。”
周正清肃然起敬,没想到,这个离小镇不算太远的小小驿站,倒是有这么一位老兵。周正清知道大明立国以来,一直深得民心,但这时候依旧很是震撼。老人将仅剩的一小块放进嘴里,又端起面前这个顺眼后生给自己倒得茶水,一口喝完:“老头子我就不打扰二位了,慢慢吃。管够。”老人起身开。
周正清起身目送老人离开。对着那位为大明操心了上百年的中年书生躬身一礼:“周正清谢过先生。”中年书生大大方方的接下这躬身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