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是不是需要先礼后兵(2 / 2)

一旦大胜。

在未来与萨珊人打交道,唐人自然就高人一等。

若是借助了萨珊人的帮助。

打赢了,万一萨珊人不知感恩,认为他们也有一半功劳,这样的话这一次出征所能得到的好处就会减半。

对太国舅府而言,战略上不利。

两个方案也有区别。

区别就是,唐永业军的战损率。

窦乐没有就两个方案有直接的表态,只是非常隐晦的提过一次,外人这一代能记得咱们的恩情,下一代还记得吗?再往后,是否还记得。

永业军的武将们,根本就不想靠别人帮助。

这等同于,分走他们的战功。

只是,大食军有多强,心中没底。

无论是高估,还是低估,从战略上讲,都是错误的。

先礼后兵,就是一个计谋,让韦巨溪去看看,身边的随员带上红云台的高手,就这么转一圈,不敢说做到心中有数,也算是初步了解敌人是什么样。

侯君集很谨慎。

败,最多就是一死。

可他不敢败,甚至都不敢只是小胜。

他能拿到先锋官的职务,他相信是太国舅看到秦王府的面子上,自己若没有大胜,丢的是秦王殿下的颜面。

侯君集已经把收集到的大食人资料看过无数次。

他输不起。

若是求稳,肯定是舰队先到美索不达米亚,稳住之后再开战。

侯君集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能。

整个舰队,唐永业军,将军们会瞧不起他,士兵们会轻视他。

行军参谋抱着卷宗进来:“将军,依我们推断,眼下的大食还不配称为强敌。”

侯君集表情严肃:“细讲。”

行军参谋拉开地图:“大食人,只是一个夹缝中生存的小邦,从地图上看他们根本就不具备崛起的可能性。”

侯君集:“但是,他们攻陷了萨珊王国最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

行军参谋:“是萨珊人自己犯错。”

侯君集没再说话,坐下来听先军参谋的分析。

“大食人,东边有萨珊人,北边的罗马人。罗马本身就经济繁荣、军备强盛。而萨珊人拥有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粮食充裕,而且还享受丝绸之路的繁荣。”

“罗马人与萨珊人相互攻打,持续了数百年,这期间作战,都是为了转移内部矛盾,消耗一下边疆守将的实力,防止出现某个军团作大而影响王朝。双方打完就议和,一直保持着某种默契。”

“这一切的平衡,在三十年前被打破。罗马人有一位将军,借着带边军回去休整的机会,突袭的首都,杀死了罗马人的皇帝,而后自立为帝。罗马各地,多位将军拥兵自重,甚至自立为王。”

“萨珊人认为这是一个好时机,大举兴兵。长达十九年的征战,罗马七成的国土落入萨珊人手中,罗马几乎灭亡。这时,罗马人出了一个雄主,希拉克略。与此同时,大食人出现一位智者,开始整合大食。”

“罗马人反攻,攻陷了萨珊人的都城。”

“大战结束,大食人趁着两国虚弱,边境几乎没有守军。罗马人仅存的精锐,五万人,连同罗马皇帝的弟弟战死。萨珊军六万精锐,连同他们的相国,战死。大食人崛起。”

行军参谋给出了最终的答案。

罗马不行。

萨珊不行。

大食正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