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父子佳话(2 / 2)

他要为生民的福祉而奋斗。

清平帝没有要他立刻做出一个决定。

至少,现在的自己可以接受这一切的变化。

朱鸿中也可以继续从事他的研究。

不过,他毕竟是大明的太子。

总要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的东西。

于是,父子俩约定。

再过七年,就以“清平五十年”为界,他们需要再根据这事情进行一次探讨。

假如父子俩发生了分歧。

出于求同存异的考虑,清平帝会退一步,到那时朱鸿中就要准备,肩负起这座江山与国家。

……

四喜茶楼。

一晃眼,江水流被韦思儿带回四喜茶楼,已经过去十五年了。

他从少年走到了青年。

韦思儿则由暮年逐渐走向了死亡。

她今年已经八十五了。

与旁人不同。

韦思儿的衰老,不在样貌,不在年纪,而在于精神。

她靠着一颗心来分辨这世间的善恶,再通过眼睛将其表达出来。

这就是“解忧”的真谛。

只要自己一日还能看出人心,分辨出善恶。

那么她就不算老。

可是数日之前,韦思儿发现自己仿佛失去了这种能力。

她看人的笑是笑,哭是哭,愁是愁。

仿佛千篇一律。

这也是韦思儿不曾见识过的世界。

但她明白。

这不是返璞归真,不是大道至简,而是自己大限将至。

所以,上天收回了对她的眷顾,将其交给了更需要这份能力的人。

韦思儿已经没有遗憾了。

她始终谨记,东家“韦喜”常挂在嘴边的两个字。

——知足

她经营了四喜茶楼七十余年。

这是两万多个日夜。

无数的相遇,无数的离别。

她早就已经习惯。

从看到一张陌生的脸庞,知道了他的名字,然后将他记住,每日来来往往打着招呼。

直至,看着对方逐渐走向暮年。

亦或是。

在某一天之后突然就再也不来了。

韦思儿从来不会细究,只当是老客喝腻这里的茶水,想要到别家换一换口味。

大家好聚好散,彼此仍然在心中记住对方。

这就是最好的落幕!

她并非不想深究,而是这事情本就深究不得。

因为自己也只是一个俗人。

遇喜则喜,遇忧则忧。

假如两眼只能看到这世间的不好,那就不可能真正做到替人解忧了。

这在韦思儿看来,是比她的性命更为重要的东西。

……

韦思儿退下了柜台,由江水流接替了她的差事。

这些年江水流边看边学。

不仅学会了一手精湛的茶艺,而且,他还领悟了几分观人看心的本事。

虽然不及韦思儿那样精准,但是已经达到了她年轻时的火候,足以支撑四喜茶楼再开下去。

这是江水流加在自己身上的使命。

韦思儿对他有养育之恩。

作为报答,江水流希望用余生,替韦思儿将她的心血经营下去。

而这第一步。

就是将他姓氏之中,取自着“江河湖海”的“江”字,换成与韦思儿一样的“韦”字。

这不止是改姓,也是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