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火车上(四)(2 / 2)

见她答应唱,徐小鹏眼底掠过一抹失望,比起听她唱,他更想听面前的女神宋岑月唱,他觉得宋岑月的歌声比她的好听。

但这样的话,自然是不能说出来的。

“人民公社风光好,层层梯田绕山腰,粮如金山棉如海……大寨红旗处处飘,哎主席领导的好,党的光芒心头照,社员的日子真幸福……就像那芝麻开花哎,芝麻开花节节高哎……”

那女知青大声唱了起来,歌声高昂,充满了激情,很能感染人的情绪,有几个知青跟着唱了起来。

宋岑月看着他们,想着他们唱的内容,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了一声。唉……

看他们的样子,明显不知道公社的真实情况,以为公社像歌里唱的一样好,粮如金山棉如海,庄稼大丰收……

但实际上,根据自己在现代看到的这个时代的新闻,还有电视剧、报刊说的,这个时代庄稼往往是欠收的,因为缺少化肥,杀虫剂这些农药,所以很多农民自己种粮,却吃不饱,还有饿死人的。

这要说出来,告诉他们,给他们打预防针,让他们对所谓公社,生产队这些的真实情况有个了解,做好心里准备,之后才不会失望,甚至是绝望吗?

但如果他们不信,还给自己扣帽子,说自己故意抹黑公社、生产队,自己对上面有意见,反对公社、生产队的存在怎么办?

“那个……你们对乡下的情况了解吗?知道公社和生产队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吗?我前年下乡的堂哥来信说,乡下的情况并不像宣传的那么好,公社、生产队其实满穷的,粮食年年欠收,队员们生活得很艰难。”

就在宋岑月犹豫之际,突然听到有人大胆发言,她循声看去,发现是一个男知青。

所有人都朝男知青看去,男知青的脸上露出一抹紧张,眼中还闪烁着慌乱。

“我知道!”先前唱《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女知青出声道,车厢里众人的目光纷纷朝她看去。

“我爸以前在农村工作过,他以前当过公社主任,因为他的关系我在农村待过两年,知道农村是什么样的,晓得公社、生产队并不像宣传的那么好,公社、生产队其实满穷的,粮食年年欠收,队员们生活得很艰难……”那女知青道。

“但我爸说了,就是因为农村穷,公社、生产队并不像宣传得那么好,才需要我们知青下乡帮助农民老乡建设,接受贫困挑战,带领农民老乡致富,农村真的很需要我们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

而且我爸说了我们这些年轻人,就该趁着年轻的时候多吃些苦,这能很好的磨练自己,我们得走出象牙塔,知道外面的天地,尤其是我国的广大农村是什么样的,起码能知道庄稼是什么样的,我们吃的大米是怎么种出来的……

不是有句鼓励知识青年下乡的标语,叫:走出象牙塔,走进基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吗!

我好些个同学都不知道大米是怎么种出来的,不知道稻谷长什么样,我觉得他们就该下乡看看,当当农民,知道大米是怎么种出来的,稻谷长什么样。你们觉得呢?”郭美琦继续道,说最后一句时望着众人微笑。

“说的好!这位女同志说的太好了……你说的很对!你爸也说得很对!就是因为农村穷,农村苦,农民老乡生活贫苦,才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建设农村,带他们致富,我们也可以锻炼自己,跟农民老乡学习……

主席不是说了吗,知识青年很需要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要拜贫下中农为师。”一个男知青大声道,站起来鼓起了掌,其他人也跟着鼓起了掌,好几个一副听得热血沸腾的表情。

“就像那位女同志说的,我们天天都在吃饭,吃大米,起码要去跟农民老乡学会种米,知道米是怎么种出来的,懂得稻谷是什么样吧!别一直不知道稻谷长什么样,这大米是怎么种出来的。”又有一个男知青一边鼓掌,一边站起来说道。

不少知青纷纷点头附和,气氛非常好。

“其实农村再苦,知青下乡再难,还能有我们的革命先烈们苦,革命先烈们难,当年革命先烈们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缺吃少喝的,还后有追兵,那才叫真正的苦,真正的难……

革命先烈们一路上死了多少人,可他们放弃了吗,他们没有,他们退缩了吗,他们没有,仍旧继续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民族前进、奋斗,抛头颅洒热血,这才把我们的国家拯救了,把我们的民族拯救了,让我们有了今天!

我们要向革命先烈们学习,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困难,越苦越难,我们越要迎刃而上,努力帮助农民老乡建设农村,带着他们致富发家,这样才不枉我们千里迢迢,下乡当知青!”一个戴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男知青站起来说道。

“唐瀚文,你说的特别好,说的特别对!大家给他鼓掌!”郭美琦明显认识那男知青,而且喜欢他,眼底飞速掠过一抹爱慕,一边夸赞,一边鼓起了掌。

其他人立马鼓掌,不少人夸赞唐瀚文。

宋岑月也拍了两下手,微微扬了扬唇角。

也不知等到了插队的地方,天天下地干活,还吃不饱,过得苦哈哈一段时间后,他们是不是还会这么想。

不过他们现在能有这样的想法,挺好的!

如果等到了插队的地方,天天下地干活,还吃不饱,过得苦哈哈一段时间后仍能这么想,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