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就是坐镇千乘的田氏宗族之人,田吸。
说到田氏多唠叨几句,这田氏在齐地能够代替姜子牙后代,那是有一定原因的。
在道德上多会谴责篡权者,但篡权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往往会加倍恩惠于民,极力拉拢贤才,故而田齐却极能得人心。
曾经的田氏之王治下有稷下学宫的盛名,在秦尚未统一,列国纷争的时代,他是万千学子梦寐已久的学府。
很多战国时代(后世的一种称呼)的‘名人’都出现在这里,尤其是荀子,还曾担任过学宫的‘祭酒’,也就是学宫之长。
诸多学者们在这里互相争辩、诘难,互相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典型。
当时的田氏采取极为优礼的态度,对待这些学者,封不少着名学者为“上大夫”,而且不只是一个名号,还受上大夫之禄,可谓拥有着相应的爵位和俸养,
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
什么意思呢,就是可以拿着上大夫的俸禄,不用做官,就可以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
按照后世的说法,就是拿着总经理的工资,不必去做总经理的繁琐工作,却可以像总经理一样给老板提建议。
这稷下学宫因此具有学术与政治的双重性质,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
诸多齐国的官吏多从稷下学宫出,故而很多贤者、学子比较拥护田氏齐王,这也是田氏代齐后一个拉拢人心的手段。
这也是田氏作为一个篡权者能够得到士子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田儋、田荣、田横皆能的齐地的贤者,也是他们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
说这么多,现在言归正传,就因为田氏延续稷下学宫的策略,又不吝钱财,招揽猛士、智士(谋士),故而田氏依旧能定齐地,掌控齐地,使得霸王都限于齐地而难以迅速抽身。
田吸在济水之北完全遵从田横的治国之策,坚守千乘,不断扩展田氏对临淄之北的掌控,稳住李左车提议的檄文冲击。
话说在韩信下临淄后,采取李左车的策略,和镇抚赵地大同小异,一卷檄文传至各地,可谓临淄郡纷纷投诚。
唯独檄文到达济水之北的千乘、狄县等附近一带,受到极大的阻力,不愿降汉。
武力征服愿意,不愿死的都乖乖跪着活,剩下的不是战死,就是逃亡,可降服其心,难。
可以用金钱驱使吾嫁人,但无法驱除吾心中的那个人,这种道理自古至今都通用。
田吸贯彻的田齐政策让齐人得到切身好处。
大秦制度无有好坏,执行者没做到位,上行未下效,上者吃肉,下面只能喝汤,齐人不喜秦法。
田氏复齐,却能给口粟粥,比清汤寡水好很多,谁还会在乎遥远的大汉会带领他们走上顿顿有肉有酒,还能有蜜饵(糕点)、酏食(薄粥,带有酒味,类似于米酒)等。
穷山村里的美丽宣传永远抵不过一碗实实在在的粥。
故而韩信才命灌婴去击田吸,曹参去击田既,皆是因为李左车的檄文在胶东和济水之北没有起到作用。
皆言得人心者得天下,哪个君王不希望得人心而拥天下,除非无脑的败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