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静静地伫立在一棵大榆树下,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人们的生活变迁。
村民们远远地看见他们这些扛枪的大兵,村子里面顿时鸡飞狗跳了起来。
呼儿唤女声、锁门声、惊慌失措的脚步声、农具倒地声此起彼伏的响起!
“瘟神爷又来了!”
“鬼子来了,快跑!”
面对这一幕,金振国一行既觉得好笑,又感到深深地悲哀!
在这种不同敌对势力犬牙交错的地方,老百姓真是受尽了苦头啊!
他爬上半截残破院墙的土台子,对着四散奔逃的老乡喊话道:“老乡们,甭跑哩!我们是中国军队,是你们的子弟兵!”
其他的士兵也用关中腔调喊起话来!
在遥远的隋唐时期,有一种语言被称为“关中话”。它在当时可真是声名远扬啊!就像以后推广的普通话一样普及和重要!
想象一下那个时代的人们,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市井之间,都用着这种官话交流沟通。它成为了社会各阶层共同使用的语言桥梁,连接起了人们的心灵与思想。
这种官话不仅是官方场合的标准用语,也是文人墨客们创作诗词歌赋的载体。可以说,关中话见证了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与传承。
它如同一个珍贵的纽带,将历史、文化和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许就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语音韵味,仿佛穿越回了过去,亲身领略到那个时代的魅力。
所以说,自带乡音的关中话可谓是中国语言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让那些准备四散奔逃的老百姓感到了亲切,那可不是日本鬼子间谍和小股部队一时半会可以东施效颦模仿出来的。
于是乎,那些村民们纷纷停下了脚步,不再疯狂地奔跑,而是缓缓地转过身来,开始从各个方向朝着这里走来。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神情,似乎既带着几分期待,又夹杂着些许惶恐和不安。
就这样,这些村民一步一步地走近了,逐渐汇聚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迎接着即将到来的未知命运。
等到村民们走近了一些,金振国不禁好奇地开口问道:“老乡啊,你们为啥一见到我们自己人的队伍还要逃跑呢?”
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年纪稍长一点的老头来,只见他佝偻着背,步履蹒跚地凑近前来,围着他们八个人缓缓转了一圈。
然后又仔细地上下打量了一番金振国他们身上穿着的衣服、帽徽以及领章,最后才点点头说道:“嗯!这回应该是真的了!”
原来,那个时候国民党军队和日本鬼子穿的衣服都是那种黄不拉几的土布衣服,这种颜色的衣服在老百姓的口中通常被戏称为“狗屎黄”!
由于这些军服的颜色太过相似,而且他们手中拿着的步枪上面还明晃晃地插着锋利的刺刀,所以这一切都让曾经遭受过许多苦难折磨的老百姓们避之唯恐不及!
更可恶的是,有些鬼子居然故意穿上国军士兵的服装在村庄里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四处偷窃、调戏妇女、抢夺粮食、纵火焚烧房屋,蓄意破坏国军的形象,挑起军民之间的对立情绪和矛盾。
这些丧心病狂的家伙甚至将村里的百姓聚集到一起,逐一检查每个人的手上是否有体力劳动者的老茧?肩膀上是否有背过枪的红色印记?食指指尖是否有经常扣动步枪扳机留下的厚茧等等,这些都成了他们辨别普通农民与军人身份的标志。
一旦被他们认定是军人,必然难逃一死;而藏匿中国士兵的农户,则会遭受房屋被烧毁、男丁被屠杀的厄运!
所以,见了扛枪的士兵,他们都会形成条件反射,四散奔逃!
“那为啥你们见到我们喊话,又跑回来了呢?”
“兄弟!那就是乡音啊!听见你们的声音,我们就知道你们是陕西楞娃兵嘛!这个,鬼子装不来! ”身边的老乡七嘴八舌的回答道。
这个村子叫马家崖。村里的居民大多以姓马的为主。
这天夜里,他们八个人就在一个叫马榆树的老汉家里住了下来,仔细的了解他们村子的情况。
老汉讲了“六六会战”、逃亡的中国士兵、凶残的日本鬼子、在他们马家崖跳黄河的一百多个陕西后生。
马老汉又说到他们村的保长,那个名叫马富贵的家伙,可真是个两面三刀的超级“哈怂!“
表面上呢,他对村民们客客气气,一副和颜悦色的模样;背地里呀,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他居然背着大家偷偷给日本鬼子带路,让那些侵略者去搜刮村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
不仅如此,马富贵还帮着日本鬼子四处搜捕那些落单的中国士兵,简直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汉奸走狗嘛!
更可恶的是,这马富贵心胸狭窄得很,只要听到哪个村民对他有一丁点儿不满的言论,他就会立刻跑去告诉日本鬼子,说这家人是国军的家属,或者曾经支援过国军队伍什么的。
结果呢?没过几天,这户可怜的人家就会遭到日本鬼子无情的屠杀!村里的老百姓对马富贵可谓是恨之入骨,但又忌惮于他的权势,只能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呐!
听到马老汉的讲述后,陈茂德排长早已经把牙齿咬得咯咯作响,眼睛好像要喷出火来!
“老汉,那个王富贵住在哪里?”他怒吼般的质问,吓得马老汉一哆嗦。
“从我这个房子往过去数三家,院子里面有棵老槐树......”马老汉嗫嚅着回答。
陈茂德回头努了一下嘴,两个士兵随着他悄无声息的走出了院子。
金振国知道自古以来天道好轮回,恶有恶报!
今晚,应该有人为自己的恶行做出了一个了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