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做准备(2 / 2)

柴米觉得这钱花得还是挺值的,省事儿了。

就是看着辣椒苗有些缺肥,只能先找时间欧了,等府城的事了,再回来处理。

地里都好,柴米就回家先做饭,等柴爷爷忙活完回来后,就可以有现成的饭菜吃。

柴爷爷按照柴米的交代,将家里的变蛋送了一次去回味楼,但李家那边又送了一批过来,坛子已经空出来了一些,可以制作下一批了。

柴米将银钱和柴爷爷算清楚后,还多给了他一两银子的零花钱,让他留着想要什么就买。

柴爷爷不想要,让柴米留着花。

柴米只能转变说法,过几天去府城得一家都去的,柴茶柴花的拜师礼,最好亲人都在,柴爷爷也不例外,到时候去府城,想买什么手里没钱怎么办?

好说歹说,这钱才收了起来。

这次去府城,花费挺多的,单买屋子就花了三百二十两,手续费,牙人的辛苦费,还有一些其他的花销,就快四十两。

所以柴米手里的钱只剩不到三十两了,柴米没钱在手,这安全感又有些不足了。

好在柴爷爷帮忙卖的这批变蛋,快足两千个了,连本带利的进账十多两银子,现在手里又有四十多两银子了。

接下来就得精打细算些,还有多挣钱。

大伯和大伯母是初二早上回来的,知道柴米要腌制变蛋,来帮忙了一天,才将这一批鸡蛋都装进坛子里。

十月初三和初四这两天,老柴家将肥堆欧了起来,等从府城回来就给辣椒苗增肥。

本来柴米是想请人来帮忙的,但柴大伯不同意,怕人穿出去后有事端,没办法,就只能他们苦哈哈的干。

十月初五,柴米将柴茶送去了镇上,打算让她们和小伙伴还有柴奶奶多待两天。

顺便将新一批的变蛋送到回味楼,又收入二十两银子,现在就有六十多两银子。

其实柴米是希望柴奶奶去府城常住,帮忙照顾两个女孩儿,但想想还是算了,这样做不厚道。

先不说故土难离,柴奶奶在镇上时,柴爷爷还能时不时的来住两天,要是真的将老两口分开,柴米觉得自己太不孝顺了。

只能有空了就多跑几趟府城,最起码保证一个月去一次,这样坚持几年,等镇上的学堂没什么学的,就可以去府城求学,到时候一家人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初六那天,一家人就开始准备东西,得初七一早就出发,才能在初八那边不耽误事儿。

柴米不确定能不能来得及在府城买六礼,时间有些赶,就在沛丰镇买了两份。

和大伯他们商量后,两家还是觉得,这拜师是大事,几个男丁不应该缺席。

于是在初六一早柴醋他们上学之前,柴米和大伯大伯母就到了学堂,向夫子请假。

由于有两天都在路上,就给他们多请了一天,从初七到初十,说明原由后,夫子同意了。

但同意归同意,还是给柴醋他们布置了这几天的功课,至于柴米早上请完假就回来了,是怎么知道的?

是傍晚他们下学后鬼哭狼嚎时知道的……

十月初七他们一家天没亮就出发了,为了早点到府城,可以收拾收拾早点休息,不影响明天的正事儿。

家里的农活儿都交给了李爷爷家,他们上次做得挺好的,这次也是一样,柴米花钱雇了,连柴爷爷的活儿一起。

所以柴爷爷就解放了。

这趟牛车上,老柴家一家十口都在上面。

为了大家坐得舒适些,尤其是柴爷爷柴奶奶,大伯母特意拿了两床旧被子垫着,比草席子软和多了。

柴米不知道爷爷奶奶坐着舒不舒服,反正自己挺舒服的,起得早还可以一路补补觉。

出门早,到平城时太阳还没落山,还有时间做些布置。

柴老大直接将牛车赶到和牙人约好的地方,拿了新的钥匙,就往宅子赶。

柴醋和柴碗来了府城,一路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而柴花和柴茶脸上就没那么不高兴了。

不知道是明日拜师有些紧张,还是想到要留在府城,亲人不在身边,所以有些高兴不起来。

到了宅子里,发现确实该搬的都搬走了,但也确实太空了,基本没什么留下的东西。

就连桌椅都只剩一张瘸腿的……

柴米也知道,他们人口多,一分家,肯定是能拿的都拿走了,但没想到拿走的这么彻底,这也夸张了,床也不剩,就剩个房子架子了。

但现在也不是说这些的时候,天色不早了,柴米还是让大伯和柴爷爷赶着牛车,去找牙人买些二手的床和桌椅回来,现成要用的东西不能没有。

最重要的是,灶眼儿上已经没有了锅的痕迹,家里要做饭,要烧水洗漱,都得要锅,得先买这个回来。

大伯母和柴奶奶要买被子和吃饭用的东西,女人们更细心,这活得交给他们。

柴米自己带着哥哥弟弟妹妹们,将几个屋子都大致打扫了一遍,没多少时间,只能先这样了。

值得安慰的一点就是院子里有井,不用费力气打水,当初要不是看上这口井,柴米才不会在底价上加二十两银子。

一番兵荒马乱后,柴家众人还是在屋里安顿下来了。

当然没来得及做晚饭,吃的晚饭是外边面馆买的面。

添置这么多东西,柴米知道肯定花了不少钱,但她现在手里钱不多,只能先给了大伯二十两。

留二十两拜师用,董娘子那一年束修二十两银子,给柴茶交十两银子的伙食费,剩下的也只剩十多两备用了。

十月初八,是柴家两个小辈拜师学艺的大日子,谁都不敢疏忽睡懒觉。

一大早就起来准备上了,柴奶奶还特意起床就去街上买了最新鲜的芹菜,来表示对师傅的尊敬。

看时辰差不多了,一家人换了干净的衣裳,带着礼物,和满眼的期待来到了绣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