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入学(2 / 2)

“柴醋,姐姐送你来读书,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你自己,读书识字,你以后就不算数睁眼瞎,学得好最差也能做个账房先生,有更多的选择,学的不好也没事,不是除了种地就是做小买卖,读书人的身份更高些,你也不用吃太多苦。”

“二是为了我们家,家里只有你一个男丁,让你读书,近点的来说,你回来也能教教我和柴茶,让你的姐姐和妹妹都有书可以念,远点的来说,以后你念书有出息,考上功名,那咱们家就从农门改耕读传家,家里的姐姐和妹妹也能过得好一些。就算你念书一般,好好识得几个字,那家里也不至于找别人写契书。”

“虽然说现在和四岁的你说这些有些早了,但你要知道,家里有能力让你念书,你还是要好好念,不能敷衍了事,咱们的机会不多,姐姐不希望你以后后悔。”

“既然你决定好好念书,那就努力一些,以后我和柴茶的生活是住高门大户人家,还是继续窝在小巷子宅子里,大部分就靠你了。当然,有什么困难和不解要和姐姐说,咱们是一家人,没什么不能说的,解决不了了咱们再想办法。”

“听明白了吗?”

柴米看柴醋若有所思的点头,便住了口,给他添了杯茶水。

旁边大伯估计是听到了柴米的话,有些欲言又止的样子。

柴米知道今天的话,又是给小孩压力,又是激将法的,但不这么做,怕他静不下心来学习。

这些话也不一定奏效,只能先走一步看一步,实在不行再想办法了。

外面渐渐有孩子说话声传来,看来来这启蒙的孩子不少,柴碗扔不准扒着窗朝外看去。

又等了一会儿,一个年纪三十多,留着胡须的中年男子进来,大伯连忙起身喊夫子,柴米心想:“这夫子真是高大!”

大家都连忙问好,等确定是三个男孩念书后,夫子让大家自行参观,要半个时辰左右再过来接孩子,说完便带着几个孩子去了旁边的屋子。

柴米等人也悄悄起身,就怕弄出太大影响到旁边,然后了门。

远远的看到了十多个学生在写字,有个人看着,不知道是不是另外一个夫子,大家好奇归好奇,也只是看看就走。

还去看了学堂里面的食堂,看着菜也是中规中矩,一荤一素一汤,肉也不多,只能说是能吃,不算好吃或者能吃很饱。

在食堂吃饭,一个月要两百个铜板,一年也是二两银子了。

等大致看完后,一行人又回到了厢房里面等候。

果然,一个时辰左右,夫子带着三人走来,宣布教考过了,让老柴家人先回家吃饭,下午再来行拜师礼,明日就让他们来学堂。

大家高兴的谢过夫子,然后先回家吃饭。

问了夫子教考些什么,三个人都叽叽喳喳的说起来,柴米认真听了,应该就是考察有没有特别笨的,或者启蒙过的,就类似于对新生的摸底。

回家简单吃过午饭,三个新学子穿上学子服,一伙人收拾收拾,看时间差不多了带上东西就往学堂走。

柴米以为这拜师礼应该会很复杂且庄重但想不到还有些随意。

想想也能想通,毕竟就是个启蒙夫子,不是真正的老师,学堂里面的夫子就有两个的,真正的老师得像自己父亲似的地位,和现在的不一样。

到了学堂后,夫子他们也准备好了,只要他们听着做就行了。

在中国古代,“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也称“入泮礼” 。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古人“开学典礼”的第一步即是“正衣冠”。

入学时,新生一一站定,由教书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再排队到学堂前集合,在先生的带领下学生才可以进入学堂学习。

第二步“行拜师礼”。尊师重教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学生在进入学堂后,要先向孔子的神位行叩拜礼,在九叩首后,再向先生三叩首。

庄重的“拜师礼”过后,就到了第三步“净手净心”。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将手放入水盆中正反各洗一次,即为“净手”。“净手”看似在洗手,其实是净手净心,去除心中杂念,日后心无旁骛地专注学业。

“朱砂开智”是“开学典礼”中的最后一步。教书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点,也就是朱砂点“痣”。

“痣”与“智”同音,寓意着开启智慧。

等一切结束,老柴家送上三份六礼,还有十二两银子,十两是束修,二两是一年的伙食费。

夫子接下,柴醋他们行礼,然后夫子回礼。

回礼有龙眼干:寓意开窍生智;

红枣:寓意早日高中;

葱:寓意聪明。

柴醋他们一一接下,这场简单的拜师礼和入学礼就算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对大人们的嘱咐,柴米也表示自己也是家长,也一起听,夫子虽然有些惊讶,但也没反驳。

然后细细的交代起一些事情来。

学堂有两位夫子,一个负责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启蒙,一个负责教其他有些基础的小孩。

学生总的有二十多个,今年入学的新生有十多个,大多在年前就已经行完拜师礼,老柴家是年后才问来的所以迟了些。

问过柴家已经给买好笔墨纸砚,还有三字经后,又说了两本书名,让柴老大们去买。

同时也交代了一些学堂的纪律,和柴老大他们说好有事找门房后,就放一家人回去了。

这一天忙碌下来,老柴家也算是向读书人家迈出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