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2 / 2)

孙悟空见状,心中也生出一丝感慨,对观世音菩萨合十行礼:“多谢菩萨慈悲,弟子受益匪浅。”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仿佛是在向观世音菩萨表达自己的敬意。

观世音菩萨微笑着对孙悟空说:“悟空,你虽有大圣之名,但修行之路仍长,切记不可骄躁,要时刻保持谦卑之心。”她的话语中充满了教诲和期望,仿佛是在引导孙悟空走向更高的境界。

孙悟空点头受教,心中暗下决心,定要更加努力修行,不负菩萨的教诲。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仿佛是在向世界宣告他的决心。

黑风山上的战斗就此平息,孙悟空和熊罴怪都得到了各自的救赎。而观世音菩萨的身影,也在阳光的照耀下,渐渐消散在空中,留下一片祥和与宁静。那祥和的气息弥漫在整个黑风山,仿佛是在告诉人们,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慈悲和宽容将永远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从丹道视角来看,黑风山可视为修行途中的一道关卡与考验之地。“内观有所思。”此言真阴真阳之宝贝,并非通过历观五脏、苦苦思想索取就能够得到。前回之中,那老僧身居观音院,心中想着谋取袈裟,这就好比内观其心却用心去谋划索取。岂不知用心去谋划索取,便会使得心火灼炽,最终将导致心火自焚,难免陷入大地火坑之中。非但水不能救火势,而且真宝反而会陷入下田,就如同那黑熊窃去袈裟一般。这正是错误地用心机所带来的危害,所以在篇首便说道:“恨我那不识人的老剥皮,使心用心,今日反害了自己。”这句话颇为醒人耳目,显露深意。

然而,如果舍弃观心而强行采取致力于肾脏的方法,那便是承袭抟砂炼汞的浮泛之谈,纯粹是傍门外道!这一条黑汉,也就是下田的妖怪。道士是其气,所以名叫“凌虚”;秀士是其质,故而身穿白衣。称作“佛衣会”,表明仅仅认识其表面之名,却未识得其中的实质。说“黑风山黑风洞”,描绘的是水宫的气色;“铁盔、乌甲、皂袍、乌靴”,勾勒出坎府的情形。行者的一篇自叙,全都是修真的要旨。唯有“他说身内有丹药,外边采取枉徒劳”这句话,正是专门针对致力于肾脏炼汞采取的非法行为,紧紧对应着后文天蓬的自救,那才是真正的本来天然配合。

“那怪与行者争闹,至红日当午,收兵吃饭。”这是因为肾气当午而衰,心血当午而生的时候,所以就如同关门写帖,而去请金池老上人。谦逊地自称“侍生”,处于下位;尊称对方为“上人”,处在上位。其中的含义非常明显。那熊罴属火,而成为黑汉,是肾中之欲焰;金池属木,而被称为丹房,是心内之淫液。彼此之间有相见的时机,也能够相互裨益,成为党援。因为气类相互交感,所以说:“传他些服气法。”仙师唯恐人们不理解前文中的和尚代表的是邪心,所以有行者就变做和尚这一情节,以此来表明和尚就是心猿。“进入其洞内,观看其对联,‘静深幽居’之句,原本是知命之处。但如果只是行采取的怪术,而不明白交媾的神通,那就是不知命。

等到被识破后再次战斗,胜负不分。行者道:“我也硬不多,只战个手平。”盖因行者的刚健,可比作真金;熊罴的坚僻,可比作钝铁。金铁不相入,旗鼓正好相当。但是顽铁也可以化为金,只是未经点化以收取罢了。所以又提出前往南海寻观音一事,表明仍然需要在观心自在处讨寻收伏之法。你看收伏之妙处:既不令秀士像蛇一样爬行,索性将其捽断,转白色而为面粉,更不容许填土狼藉,劈头作饼,化苍色而成丹。

“行者见盘底下有‘凌虚子制’四字,笑道:‘造化!造化!’此言之下确实有造化之机,所以教菩萨将计就计,以认取袈裟。仙丹本不能舍弃此道而成,只是其作用舛错,所以才埋没了宝贝。如今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须另起炉灶,以免招致跋涉之苦,这是为什么呢?真妄之间只争一念,彼此原本并无二理。倘若能够神明变化,此可为彼,彼可为此,便是和合丹头,潜通造化之妙。所以菩萨可变妖精,妖精还是菩萨,总之是在揭示人我同源,绝非相互抵触,以此来引出下文金公、本母之自相配偶,难以暂离的道理。

云雾缭绕、古木参天的黑风山象征着修行路上的重重迷雾与阻碍,山势险峻则代表着修行的艰难。熊罴怪在此修行千年,力大无穷且法力高强,可视为修行者内心深处的强大欲望与杂念。孙悟空则如同坚定的修行意志,手持如意金箍棒,象征着修行的利器与决心。

孙悟空与熊罴怪的大战,恰似修行者内心的正邪交锋。金箍棒与黑风的碰撞,如同修行中善念与恶念的激烈对抗,山石崩裂、树木倒伏、黑风山颤抖,意味着这场内心的争斗极为激烈,对修行者的身心产生巨大影响。

观世音菩萨的出现,犹如修行中的高师指引。她脚踏莲花,手持净瓶,代表着智慧与慈悲的力量。对熊罴怪的点化,是引导修行者放下恶念与欲望,回归正道。净瓶中的甘露洒在熊罴怪身上,妖气尽散化作老僧,寓意着通过高师的点化,修行者内心的杂念得以净化,回归宁静与祥和。

孙悟空对观世音菩萨的敬意与受教,表明修行者在经历激烈的内心斗争后,对高师的教诲心怀敬畏,更加坚定修行之路。这场黑风山上的战斗与救赎,也提醒着修行者在丹道修行中,要时刻警惕内心的欲望与杂念,以坚定的意志和决心进行自我修行,同时也要尊重高师的指引,保持谦卑之心,不断努力,方能在修行之路上取得进步,最终实现心灵的升华与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