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洛德擅长文艺片,但她一直以来的票房成绩并不十分亮眼。”苏灵溪沉思着说,“这是她的局限所在,也是我的优势。”
“我想塞琳娜导演之所以没有直接选定她来饰演贝蒂,很大可能是对这方面心存顾虑。”
一直以来,米娅.塞琳娜展现给外界的形象都是专精于文艺片的新锐导演,在苏灵溪看来,《夜梦巴黎》或许是塞琳娜用来打破这种固有印象的突破之作。
如果她还打算遵循之前的拍摄风格,就不会大胆启用贝蒂这么一个外国角色作为女主角,更不会给外籍演员广发试镜邀请。
梅洛德在文艺片里的表现堪称无可挑剔,在法国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也一骑绝尘——如果塞琳娜只是想继续拍一部文艺片,其实根本没必要试镜,直接接受梅洛德的毛遂自荐就行了。
“的确。”阮棠点了点头,“塞琳娜是个很有野心的导演,从《夜梦巴黎》的剧本梗概不难看出来,这是一部比她以往作品更偏商业化的爱情文艺片。”
“显而易见,她正跃跃欲试地寻求着转型,《夜梦巴黎》只是她试探市场的第一步。”
拘泥于文艺片,一心只想冲奖、曲高和寡的导演并不是没有,但塞琳娜明显是想要把票房奖项两手抓的那类人。
就像国内的郑决、曹一平等导演,明明各自在擅长的类型领域已经做到了最佳,却依然忍不住想要挑战科幻类视效大片。
究其原因,终究绕不开票房二字。
票房高才意味着赚钱、出圈,才能更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叫好不叫座说到底还是属于小众自嗨。
有钱赚谁又会不想赚呢?
阮棠前前后后跟很多导演打过交道,大致能猜到塞琳娜的想法。
“塞琳娜年纪不大,想必她还不甘心就这样被市场贴上文艺片导演的专属标签——”
能在某个类型片领域做出名堂来固然很好,但又有哪个导演不想当商业片文艺片齐抓的全才呢?
能够被多个领域的受众所认可,对于导演而言也是一种荣耀。
苏灵溪听明白了阮棠的意思,接着她的话继续往下说,“——所以《夜梦巴黎》是她必须抓住的转型机会,她对待演员的选择会更加慎重。”
“撇开演技不谈,演员本身在票房上的号召力大概也会成为她选人时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的,所以现在话题又回到了你的票房号召力这件事上。”阮棠喝了一口水,“德夏内尔在塞琳娜面前提起过你,再加上柏林影后的头衔,我想她这段时间会很关注你即将在多个国家分批上映的新电影。”
可以说,不管是金像奖还是《夜梦巴黎》的试镜,都跟《蔷薇刺》最后的全球票房成绩息息相关。
柏林影后听起来是个了不起的称号,但能带来的切实好处其实很有限——毕竟这只是一个电影节奖项,而不是奥斯卡。
最大的好处可能是让苏灵溪在欧洲的知名度有了显着性提升。